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它象征着旧岁的结束和新岁的开始。这天开始也就是过大年的节假日了,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举行迎接新年的各项庆祝活动,辞旧迎新,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饺子等等。
除夕这天,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般就是指大年三十,可今年的最后一天是腊月二十九,也就是说,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今年开始连续五年都没有年三十,老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预兆。
一连五年没有大年三十有啥预兆?
老人们认为,大年三十为“除夕”,一连五年没有大年三十,也就没“夕”可除。“夕”是传说中的一种怪兽,据说,每到旧年的最后一天,就会出来作祟,危害人类。后来,人们寻找高人想计策,在这天联合起来,一起除掉了“夕”,为了庆贺,于每年的最后一天便称“除夕日”。
在《吕氏春秋》也有这样的说法,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敲打有响声的器皿,以驱逐“疫病之鬼”,意为驱恶除邪辞旧岁,憧憬未来迎新年。
连续五年没有大年三十,老人们就认为,不用“除夕”这是大吉之兆,将预示着一连五年都将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其实,传统的“除夕”指的是腊月最后一天,并不是特指腊月三十,赶上大月,除夕日就是腊月三十,赶上小月就是腊月二十九。
那么,连续五年没有大年三十,这是咋回事呢?
在我们走过的年份中,农历二十九过年,没有年三十的年份不是没有,但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的确罕见。
这一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历法的调整所致,大家知道,我国使用的是两种历法,也就是阴历和阳历。阴历又称农历,它是一种以月亮的朔望周期为基础的历法。
据科学推算,月亮绕地球一周大约需要29.5天,因此,一个农历月大约是29或30天。为了使农历与太阳年保持相对一致,农历便采用了闰月的制度,即大约每2到3年增加一个闰月,使得农历年与太阳年的长度大致相等。
如果农历不进行调整,不设闰月制度,那么,春节就可能会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出现,也许有时候在冬季,有时候在夏季,这显然不符合农业生产和节日庆祝的需要,因此,农历的历法也必须作以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体现了老一辈的智慧,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虽然农历融入了闰月,然而,月亮绕地球的周期并不是整数天,这就导致了农历月的天数在29天和30天之间交替出现。当一个农历月只有29天时,这个月被称为小月,当一个农历月有30天时,就被称为是大月。按这样的大月小月的设置,如果农历年的腊月赶在了小月,那就出现了没有年三十,而是年二十九过年了。如果连续几年腊月都赶上了小月,那也就出现了连续几年没有大年三十了。
农历腊月没有年三十咋办?
既然没有年三十,那二十九就成了一年最后的一天,这天也就成了“除夕日”。过年的各项除旧迎新的工作,也就要这天去做了。
虽然没有年三十让人们感觉有点别扭,但自然界的四季却有了正常的循环。因此,人们仍然照样会珍视并庆祝这一传统节日的,人们也会选择在年廿九晚上进行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的确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它提醒我们农历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并非什么预兆,不过,今年是甲辰龙年,龙是权威尊贵的象征,是神话中的水神,以龙为首,连续五年没有年三十,这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对自然界所出现的所有事更具有了多层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