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夏朝为什么只传了两代

禹建立了夏朝之后,夏朝一直崇尚勤俭节约,而到禹的儿子启继位以后,他靠着简单粗暴的杀人统治国家,而且荒淫无道,沉迷于酒色。导致启的儿子太康也是变本加厉,完全不理会朝政,只知贪图享乐。就有了太康失国的故事,了解一下为什么夏朝只传两代就面临了政权的更替呢?

夏朝为什么只传了两代?

早在启接掌帝位的时候,不但在部族外有跟伯益的一场大战,而且在他自己的部族里也有过波折,姒姓内部也有人不服。除了含糊不清的和伯益的交接仪式之外,?正有记录的是他在自己部族内和有扈氏的一场大战。这场战争有前因后果,有战前动员,有具体的战术记录,记录很完备,叫“甘之战”。

20240209203843194 - 夏朝为什么只传了两代

启获得大胜之后,为了显示权威,他效仿父亲禹的涂山大会,又建了一个叫钧台的高台,大会诸侯。钧台又叫夏台,在启的时代是作为启和诸部落长的宴会之所,但后来变成了夏朝的国家机器,说白了就是用来镇压和囚禁的地方,后面我们还将提到它,它曾经囚禁过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启在位的时候,他的个性很强势,凡是不服从他的人都会被杀死,他靠着简单粗暴的杀人统治国家,但是确实有效,他迅速?中了权力和财富,天下的诸侯没有人敢违抗他。

启虽然顺利接掌了帝位,但是,各部族的不满就此埋下将来变乱的种子。天底下任何一个新事物出来,都有它发生的社会原因,所谓存在即合理。但是旧事物能够存在这么久,自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新事物则是一件试验品,一个试验品要变成成品,并且取代现在的制度,也许要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或者是两件事物要摆在桌面上被大众反复验证多次以后,才能够确定哪一种更适合现在的社会。

根据后世的记录,当时启的生活水平和他爹禹是完全不一样的。大禹为了治水一生奔波,但是启的生活就很腐败。据记载,启那时制造了很多青铜器来喝酒吃肉,音乐舞蹈也都样样齐全。他那时享用的音乐已经不是原始部落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唱歌跳舞的那种音乐,而是专门有人为他表演。

而启的儿子太康就是在这样一个非常享福的生活环境里长大的。太康不像启,一开始就要为了王位跟别人拼死拼活,他一生出来王冠就戴在脑袋上,有好吃的好穿的,过得比谁都舒服?

当初启曾经想得很好,禹传他,他传太康,这帝位父传子、子传孙,夏王朝世世代代传之无穷尽,哪晓得差点跟秦始皇一样,传到二世就折了根。

毕竟夏朝是启开天辟地第一回搞世袭制,所以稳定性非常不够。启活着的时候手段够厉害,但是他一死,别人未必买他儿子的账。更糟糕的是,他的儿子太康,从小生活在太平顺境中,不像当爷爷的禹,自己老爹刚死就被杀父仇人逼着去治水;也不像当爹的启,打小有娘的时候没有爹?有爹的时候没有娘。所以太康这孩子跟他爷爷他爹比起来,就像从小在蜜缸里长大似的,没有半点危机意识。

他的王位是一出生就戴在他的脑袋上的,所以他也就被惯坏了。史书上说他“盘于游田,不恤民事“,我觉得这话没多少道理,那都是后世农业社会给他安的罪名。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野人或者半野人社会,生产方式总体还处于游牧为主兼顾农业的时代,打猎不仅仅是战争的练习方式,其实它也是生产啊,不打猎哪有肉吃?

但是太康没多少心眼倒是真的,能力不足也是真的。他打猎就打猎,结果被几个手下一忽悠,渡过了洛水,离他的国都臣民们越来越远了。等他走远了,一个早有准备的部落长,当时叫有穷国的后羿率领自己的兵马冲进了夏朝的国都,占据了王宫,然后派人在洛水上断了太康的归路,让那小子别回来?,自动“被流放“去吧。

很显然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史载后羿身边有四大谋士,分别叫“武罗、伯因、熊髡、尨圉“,而且从后面的记录看来,后羿还曾经收留过其他部族的人才如寒浞、逢蒙等,进入夏都以后,据记载夏国的群臣与百姓并没有奋起反抗入侵者,反而“因夏民代夏政“,就是完全接受了后羿的统治,除了换个帝王之外,夏国的国政还是跟以前一样顺利运转。

那么,为什么启活着时铁桶般的江山,到了太康手里就像纸糊的一样不堪一击呢?当然除了后世儒家们每逢亡败之君必要叽叽歪歪戴上的所谓“失德论“帽子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诸侯们对于禹启时代高压政策的反弹。

太康失国,其实就是夏王朝世袭制度不稳固的表现。这跟太康的品德无关,但跟他的能力有关。太康的能力的确是欠了一点,运气则欠的不止是一点点。太康失国之后,在“被流放“中,困于一个小城堡,守着一小堆部下关起门来戴个纸冠,无奈地过了十多年以后,郁郁而终。此后这个地方就叫太康,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太康县。这十多年,后羿则坐上了他的王位,统治着他的帝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