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面临的抉择
曾国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曾国藩的部下却向他提出了一个令他犹豫的请求,称他为帝以推翻满清政府。这一请求让曾国藩陷入了一个重要的抉择,关乎他在历史上的声誉与地位。

曾国藩拒绝了部下的请求,他冷静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如。”这表明曾国藩放弃了称帝的念头。虽然曾国藩离帝位如此之近,但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立场。为什么曾国藩不选择称帝呢?

曾国藩的忠诚与保守思想
曾国藩深受晚清理学大师的影响,忠于君主是他毕生所奉行的原则。他梦想着做一名中兴国家的臣子,希望能封侯拜将,成为家族的荣耀。他十分崇尚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运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因此,他没有选择篡夺帝位的机会,而是将自己的忠诚表达给朝廷的统治者。

此外,曾国藩也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知道自己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湘军号称有三十万大军,但能够自由调配的兵力只有十万。湘军南北两面都有敌军在提防,特别是南边的僧格林沁驻守东南,湘军不敢轻举妄动。同时,李鸿章所率领的兵马也可能成为起义军的阻力。面对种种困境,曾国藩一直犹豫不决。

曾国荃的劝说与曾国藩的担忧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他在面对曾国藩的犹豫时,劝他称帝,并且向他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未来。他认为湘军的三十万大军足以攻破北京,恢复汉族的天下,让曾国藩成为一代君王。然而,曾国藩并不被曾国荃的劝说所动摇。

曾国藩回应道:“人情世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共患难时,大家没有那么多想法,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是,共享富贵时,大家却喜欢攀比,此时必然反目成仇。我就以你说的三人为例,左宗棠当军师的时候,就不甘于人下,现在大家都是总督,又怎么会屈居我之下呢?李鸿章虽然是我的学生,但是,他的秉性我很清楚,我有难时他必然会落井下石!”

曾国藩的担忧不无道理。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与曾国藩是湘军的嫡系,也都是清朝的高级官员。在曾国藩称帝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不甘心居于曾国藩之下,会成为他的竞争对手,甚至可能背叛他。曾国藩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拒绝了部下的请求,选择维护朝廷的统治。
此外,曾国藩还考虑到了民心问题。湘军能够如此迅速组建,是因为民众看重国家利益,不忍看到太平军在国内肆意妄为。如果曾国藩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再次起义,必然会让军队里的将士们失望,让天下百姓失望,失去民心。而湘军的力量虽然强大,但面对清朝的军队,特别是洋枪洋炮的列强力量,其优势不再明显。湘军如果起义,可能很快被清军打败,导致更加艰难的局势。
综上所述,曾国藩拒绝称帝的抉择是出于对儒家忠诚、清晰的认识以及对民心和部下忠诚度的考虑。他知道自己不具备称帝的条件,并且担心部下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反对,以及失去民心。因此,曾国藩坚持了他作为一名忠臣的立场,并选择维护朝廷的统治,而不是成为君主。这个抉择也表明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负责和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