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外戚的起源和发展
在中国专制主义王朝历史中,外戚政治始于西汉时期。汉初吕后可以视为西汉一朝外戚政治的萌芽。吕后虽然在史书中被描述为“诸吕擅政”,但实际上她主持朝政时还是依赖于朝内的公卿大臣,内政外交仍然由大臣会议决定。不过,吕后在朝政中确实提拔了亲族,如诸吕和封吕氏为王的事项也是通过大臣会议决定的,当时外戚的权势并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


在西汉初期,吕氏虽然成为外戚势力的代表,但他们的实权仍然受限于大臣。刘邦高祖创业时代,吕氏是重要的助力者,他们获封为侯爵,是因为他们在军功上有所建树,而不是单纯因为他们的外戚身份。吕后时期,虽然她的兄弟和子弟也得到了封侯的荣誉,但他们的权力范围仅限于军事方面,公卿大臣的地位仍由高帝功臣担任。可以看出,外戚势力始终处于大臣之下。

外戚权力的膨胀过程
西汉外戚势力真正膨胀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初期,窦婴和田蚡成为外戚中的重要人物,他们被列为三公。不过,窦婴和田蚡的境遇有一些不同。窦婴在文帝时已经担任重要职务,他的晋升并非完全依靠外戚身份,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军功。田蚡则是凭借裙带关系被封为三公。虽然田蚡的实力远不及窦婴,但他以谋略扳倒窦婴,自己成为大司马。这标志着外戚开始在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汉武帝晚年,他进一步重用外戚,如卫皇后的兄弟卫青和霍去病、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等人。他们都在对外作战中有重要的军功,被封为侯爵,并担任重要职位。这也是外戚权力膨胀的重要构成。

外戚权力的实质和限制
在西汉后期,外戚的权力膨胀实际上是皇权的膨胀。外戚成为内朝首领,掌握大权,但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武帝为了巩固皇权,重用外戚充实内朝,并设立一系列内朝官职。然而,外戚的权力始终受制于皇权,皇帝对大臣贵族的控制仍然是外戚权力的根本所在。可以说,西汉后期的外戚权力实质上是皇权专制的一种形式。

外戚权力的膨胀并没有得到持久的延续。在西汉一朝,大多数外戚家族的命运都是悲惨的,只有少数几个家族得以保全。这表明,外戚权力在真正强大的皇权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它们的兴衰和生死都取决于皇权的支配。

总的来说,西汉外戚的权力膨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源于吕后时期,发展于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外戚在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的权力始终受制于皇权,并没有真正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外戚的权力膨胀也并没有延续下去,在西汉末年后期,外戚势力逐渐衰弱,皇权再度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