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刘穆之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被刘裕重用?

  刘穆之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被刘裕重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刘穆之是汉高祖子齐王刘肥之后,少时就热爱学习,博览群书。后来被建武将军、琅邪内史江敳征召,担任主簿。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刘裕向何无忌征求担任主簿的人选,何无忌推荐了刘穆之。刘裕立马召刘穆之前来,问他:“我兴义兵讨伐逆贼桓玄,遇到困难,急需一名主簿,你认为谁最合适?”

  刘穆之回答:“将军刚刚起兵,想要建功立业,确实需要一个有才能的主簿,我就是最好的人选。”刘裕高兴地说:“你能来辅佐我,我一定能建功立业。”于是任命刘穆之为主簿。

  二,深受重用

frc e438841dc47e92498532566d0e782729 - 刘穆之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被刘裕重用?

  刘穆之随刘裕讨伐桓玄,许多重要的事情刘裕都要与他商议。他对刘裕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很快成为刘裕的心腹。

  当时东晋朝政混乱,法令没有人执行,世家大族趁机盘剥百姓,老百姓苦不堪言。刘穆之对律令进行修正,使之符合实际,世家大族畏惧刘穆之,遵守律令,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刘穆之后来历任尚书祠部郎、记室录事参军、堂邑太守。刘裕消灭桓玄后,封刘穆之为西华县子。

  三,控制扬州

  义熙三年(407年),扬州刺史王谧病逝。刘毅害怕刘裕入朝辅政,夺取自己的权力,便想让中领军谢混担任扬州刺史或让刘裕在丹徒担任扬州刺史。

  刘毅派遣尚书右丞皮沈咨询刘裕的意见,皮沈先见到刘穆之,告诉他这件事。刘穆之假装上厕所离开,将此事告诉刘裕,劝他不要答应。

  刘裕问刘穆之为什么,他回答:“现在晋室衰微,恐怕不会长久。主公复兴晋室,功劳很大,不能让自己处于弱势,在丹徒当一个守卫建康的藩将。刘毅与主公共同起兵,拯救晋室,同享富贵。但同患难易,共富贵难,最终一定会同室操戈。扬州是根本之地,主公一定要控制在手里。至于扬州的治所关系国家兴衰,就说要入朝与刘毅详细商议。”刘裕听从,入朝辅佐政事。

  四,运筹帷幄

  刘穆之随刘裕征讨卢循,在刘裕帐下出谋划策,决断事务。刘毅嫉妒刘穆之得到刘裕重用,便劝刘裕说刘穆之权力太大,刘裕反而更加信任刘穆之。刘穆之在外的所见所闻,大事小事都要向刘裕报告,即使是民间的小事,也不例外。刘裕因此常在众人面前谈论民间的隐秘小事,以显示自己的聪明。

  刘穆之喜欢结交宾客,因此家里客人很多,他便在其中安插亲信作为自己的耳目,所以有人反对他,他也知道的十分清楚。所有的事情他都要向刘裕报告,即使有指责他的也不隐瞒。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刘公十分圣明,所有的事他早晚都会知道。我深受刘公的恩惠,怎么能欺骗他?”

  刘裕的行为举止,刘穆之都要加以约束。刘裕的书法不好,刘穆之说:“这虽然是小事,但主公的命令要传达四方,希望主公多加留意。”但刘裕写的仍然一般,刘穆之便说:“尽管放开笔写,把字写得很大也没什么。字写的大气势很美。”刘裕听从,一张纸不过写六七个字。

  五,安定后方

  义熙八年(412年),刘裕西征刘毅,让诸葛长民镇守后方,派刘穆之协助他。诸葛长民多有不法行为,害怕刘裕惩罚,想要背叛刘裕,但是犹豫不决。

frc 86f55892f4179899212c5f15a7ca898c - 刘穆之是什么出身?他为何能被刘裕重用?

  诸葛长民对刘穆之说:“有许多人说刘公不信任我,是真的吗?”刘穆之回答:“刘公征讨刘毅,把母亲妻儿托付将军,如果不信任将军,会把身家性命交给将军吗?”诸葛长民听了,内心安定下来。刘裕得胜回来,立即杀了诸葛长民,升刘穆之为前将军。

  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西伐司马休之,让中军将军刘道怜镇守后方,但所有政事都由刘穆之决断。刘穆之后来升任尚书右仆射。

  六,北伐后盾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委任儿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镇守后方,同时封刘穆之为左仆射,监军、中军二府军司,让他辅佐刘义符。

  刘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在外供应北伐大军粮草,做事果断,政务平稳。众人向他报告事情,他眼看文件,耳听事情,嘴上应对,手写回复,处理的十分圆满。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穆之病逝。刘裕听闻,十分悲痛,认为丧失了主心骨,停止北伐,派儿子刘义真镇守关中,自己急忙赶回建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