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问是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一个人即使天赋再好,也不可能随便将不是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顶多是在学习的时候比别人快一些。同样的,一个人就算是天赋一般,但只要能坚持不懈地学习,迟早会成大器。
人生是需要不断充电的。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赢在起跑线上。
知识被长时间地搁置,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逐渐淡忘,若是不回头温习,不吸收新的知识,只怕仅有的一点知识也会荡然无存。因此,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大文豪,老年之后的文章或者是诗词没有年轻的时候好就是这个道理。
求学是个积累的过程,没有人可以不下苦功就拥有大学问。
王安石的《伤仲永》中讲述了一个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的故事。仲永天资聪慧,五岁即能指物作诗,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一时之间,他的名气传遍乡里。
人们对此感到惊奇,便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做客,花钱请仲永作诗。仲永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就拉着伸永四处作诗,因此耽误了学习。结果几年以后,这个神童就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了。
葛洪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求学问是无限的。只有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学问,却能认识到自己学识、能力的不足,进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他的学问才能越积越多。学问积累得越多,就越有智慧,志向就会越来越大,成就也才能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
左思是西晋太康年间著名的学者,他作的《三都赋》被人们喷喷称赞,引得大家竞相传抄,一下子竟使得洛阳纸贵,不少人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不过,左思少年时并不是非常聪明,他貌不惊人,说话结巴,看起来副痴痴呆呆的样子。他的父亲左雍还曾对他的朋友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奋学习。当他读到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时,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文辞,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
此后,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他在卧室、厅堂、门前、厕所等,凡是平常出入的地方都放着书籍以便时刻学习,还在旁边放上纸笔,只要一想到好的句子便写下来。如此,一直过了十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写出了传世华章《三都赋》。此赋轰动整个京师,左思也随之名声大噪。
经过几千年累积的知识是浩瀚无垠的,我们所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且,知识无时无刻不在以很快的速度更新,我们能够掌握的知识实在很少,若是不能长期持之以恒地学习,很快就会感到知识匮乏。
有句老话说得好,叫“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应该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正因为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世事才会有更高的领悟。
有时候,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常常以为自己已经触到了事物的边界,而事实上,你只要轻抬贵足,跨上一步,就会发现自己离事物真正的边界还很远。
曾经有人对爱因斯坦说:“您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艰苦地学习呢?”
爱因斯坦笑了笑没有说话,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我可能比你懂的多点。好比说这个小圆就是你,而我则是这个大圆。
然而,整个物理学说是无边无际的,小圆周长小,所以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的未知就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大,所以会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更多,从而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学习是一种进取的精神。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精神的存在,人生才有意义。过去的成绩仅仅代表过去,我们应当注重的是未来。人应当在进步中体会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人生的快乐,从求知中获得自我的幸福和满足。
由此可见,人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人类社会越来越文明,作为个体的人,一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有人将人生比作一辆列车,唯有不停地学习,才能使生命的车轮不停前进,才能感觉到生命的动力,从而品尝到生命成长的喜悦;不学习的人生就像是列车抛锚一样,停在原地不动,只会慢慢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