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翻译】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有向恶之心,从恶之行。”
【解读】我们常常把仁者比喻为山,因为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 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
如果一个人立志做到仁,那么他是不是就不会做坏事了,也不会厌恶人了吗?我看未必,现实生活中,只有做到存好心,做好事,才能在“无恶”的路上越走越远。
“存好心”就是趋仁。立志向仁,恶并未消灭,而是潜伏于心灵的角落,在适当时机就会有所表现。所以,有了志向和目标之后,还要抑制不时露头的恶念,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把它叫作趋仁。只要心中有仁,就有了做人的底线,即便是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误解或打击,有时会难过、会犹豫,有时会纠结,会报怨,只要坚守底线,就能做到不伤人,不害人。
“做好事” 就是行仁。我们应当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他人提供帮助,多做符合道德、符合大众利益的事;不做损人利己,不做让他人痛苦的事情,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才会慢慢地成为好人。
做好事莫问回报。我们无需将“是否能得别人的回报”作为人之善恶的分水岭。说到底,做好事是自己的事情,之所以做,是觉得应该,内心愿意,做成了,可以获得内心的喜悦,取得一份帮助了他人的成就感。反过来说,别人给不给你回报,是他的事情,不是你求来的。他回报你,说明他知恩,你坦然接受就可,知恩的报答理所应当欢喜接受。不回报你,甚至恶语相向,那是他的道德问题,不在你的可控范围之中,你可以微微一笑,不期望失望,保持内心的平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