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皇太极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为什么洪承畴的晚年却如此凄凉?

  皇太极曾经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洪承畴也不负所望,历经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三朝,是大清的首位汉人宰相,但为何晚年如此凄凉,众叛亲离,连清朝廷都不要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01 寒门出身却仕途顺遂

  洪承畴是实打实穷苦人家的孩子,出生于福建泉州。因为家境贫寒,在11岁时便辍学帮母亲做豆干,一大清早就要起床沿街叫卖。

  当时有一个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只要不卖豆干了就会去在馆外偷偷地听课,还会帮一些学生对对子。洪启胤觉得洪承畴这孩子不仅有天分而且还胸怀大志,便将洪承畴收成自己的徒弟。

  洪承畴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非常用功,在老师洪启胤那里读了《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等很多书籍,而且每一本洪承畴都会仔细的研究,从那时候起洪承畴便表现出了自己想要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跟随洪启胤学了五年的时间,洪承畴前往泉州城读书。

  在洪承畴二十三时前往省城参加乡试,并且一次便考中了举人;次年前往京城参加会试,考中进士。真的应了一句话“努力确实是会有回报的”,洪承畴之所以能一次便中榜,除了老师用心以外,最大的原因便是洪承畴自身的努力与抱负。若是洪承畴甘心一辈子卖豆干的话,或许他早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洪承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且在明廷的仕途非常顺利,可以称得上是平步青云:

  洪承畴三十岁时被擢升为浙江提学佥事,因为识人善人,得到明廷器重;

frc d01fe363cc5c3149b35a52d232e0d617 - 皇太极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为什么洪承畴的晚年却如此凄凉?

  两年后被擢升为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正四品);

  在洪承畴三十七岁时被擢升为陕西粮道参政(三品);

  崇祯皇帝继位后,从崇祯元年一直到崇祯十二年,洪承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剿灭农民起义;也就是说这十二年的时间洪承畴最大的敌人便是闯王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且因剿灭农民起义军立下大功,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崇祯皇帝最为倚重的心腹大将,早就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

  洪承畴在围剿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时,不管是方针还是战略都非常精准到位,使得李自成等人吃了不少亏。可见洪承畴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不是简单地纸上谈兵,而是非常懂得“知人善任、排兵布阵、活学活用”。将李自成等几位农民起义将领的心思琢磨透了,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穷苦人家出身,自然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但是如此“百战百胜的将军”,为何在遇到清军以后便不行了呢?

  02 兵败被俘

  崇祯十二年闯王李自成被洪承畴围剿,大败潼关,仅仅带着18人逃到了陕南商洛的深山之中。从这个时候闯王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最低潮的时期。

  崇祯皇帝见李自成的农民军已不成气候,便将洪承畴调任为蓟辽总督,带领原先在陕西围剿农民军的将兵一起前往辽东,与山海关的马科、宁远的吴三桂“三足鼎立”,守护着锦州城松山、杏山、塔山的防线。

  次年冬天在清军攻打锦州以及宁远城时,洪承畴派兵救援,但是在杏山与塔山败给了清军。

  崇祯十四年春,为了挽救辽东地区的败局,崇祯皇帝下旨洪承畴率领宣府总兵、大同总兵、宁远总兵吴三桂等一共八个总兵的人马,号称是13万大军,要与清军在宁远会战。

  清军在太宗皇太极的率领下,采取长期围困锦州的策略,目的就是要拿下锦州城。

  洪承畴希望能采取“且战且守”的策略,步步为营,但是崇祯皇帝希望洪承畴能速战速决,尽快将明军在辽东的局面转败为胜。洪承畴作为崇祯皇帝的忠臣,只能遵旨而行。

  八月份,郑亲王济尔哈朗在锦州城外,将杏山与塔山之间明军的联系给切断,并且断了明军的粮道,没有后方补给,洪承畴只能是与皇太极决一死战,因为洪承畴拖不起。

  但两军对战中,明军数十万人马顷刻间土崩瓦解。

  昔日在陕西战场上战胜农民起义军的将士们,在与清军的对抗中却像是绵羊遇到了豺狼一般,不堪一击。

  次年一月洪承畴得知朝廷会有援军到来,便派出6000人马打算晚上夜袭清军,但是被清军给打败。就这样洪承畴在松山被围困了长达半年的时间。城内的粮草已经断绝,包括洪承畴在内的将士们都在硬扛。

  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叛徒,比如松山的副将夏成德就忍受不了这样挨饿受冻的日子,便以自己的儿子夏舒为人质,与清军约降。在夏成德的“帮助下”,清军轻松攻破松山,洪承畴被俘。

  蓟辽总督洪承畴都成了清军的俘虏,城内其他的守将自然也没了继续坚守的必要,祖大寿率领自己的部下归降于大清。

  从此刻开始明军在锦州的防线已经土崩瓦解、不复存在了,对于明廷来说是晴天霹雳,而对于清廷来说则是天下的喜讯:不仅攻破了明军在锦州的防线,还将蓟辽总督洪承畴活捉。

  不禁有人问:洪承畴在对战农民军时为何可以百战百胜,遇到清军以后为何屡战屡败呢?

  真的是战斗力减弱了?

  当然不是!

  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frc a3049c026e3c8fd0ffd141ad62d0059b - 皇太极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为什么洪承畴的晚年却如此凄凉?

  首先洪承畴在多年与农民军的对抗中,对几个农民军的将领非常熟悉,不管是在战略上还是用兵方略上,都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自然胜算比较大;

  其次崇祯皇帝极为信任洪承畴,洪承畴为剿灭农民军提出的方案崇祯皇帝都支持;但是到了辽东以后,便不同了,崇祯皇帝明显着急,想要尽快挽救明军在辽东的败局;但崇祯皇帝忽略了一件事情:在辽东战场上,皇太极所建立的满清才是土著,若不根据女真人的特点进行征讨;更何况皇太极采取的是“长期围困”的策略,若是不做持久战的打算,败局已定。

  03 成为大清首位汉人宰相

  皇太极早就听说了洪承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其实皇太极最为看重的是洪承畴的影响力,将洪承畴视为大清入关最合适的“引路人”,有这样一位了解明廷、了解汉人的洪承畴在,大清入关便可以容易很多。

  虽然皇太极劝降洪承畴的过程极为复杂,但总归达到了目的。皇太极对归降后的洪承畴是恩礼有加,给了极为丰厚的赏赐,确实看上去“千里马遇到伯乐”一般,但实际上在皇太极一朝,皇太极从未真正的信任过洪承畴,只是让洪承畴在家里,并不能随随便便去其他地方。

  除了偶尔向洪承畴请教一些事情,皇太极并未给予洪承畴任何的官职。

  洪承畴真正得到清廷的重用,是在顺治一朝,并且成为大清首位汉人宰相。

  1643年皇太极病逝,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称帝,我们将福临称之为顺治帝。

  次年四月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大明,得知李自成的农民军一起进入京城,崇祯皇帝已经在煤山自缢而死。

  多尔衮便找洪承畴商量对策,洪承畴给了多尔衮“16字”,直入北京城。

  “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

  在睿亲王多尔衮的安排下,满清开始入关,迁都北京城。之后顺治帝对洪承畴十分重视,在洪承畴在明廷时的官职名称基础上兼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开始佐理朝廷军务,并且成为秘书院大学士,成为大清实打实的首位汉人宰相。

  承畴奉旨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人内院佐理机务,遂为秘书院大学士。

  终皇太极一朝,洪承畴只是被尊为座上宾,并没有任何的官职,便意味着没有任何的权力;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首先洪承畴毕竟是好不容易才劝降的,需要蛰伏一段时间;其次用洪承畴的时机未到。

  到了顺治一朝便不同了,清军入关,开始为入主中原做打算。洪承畴作为明廷举足轻重、既具有威望的人物,自然是招降最好的人选,也就是说到了洪承畴立功的时候了。

  不过洪承畴还是很难跨越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再见到南明的使臣明显的很是不安。

  “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堕”。

  顺治二年五月多尔衮的同母胞弟多铎攻下南京城,多尔衮直接下令“剃发称臣”,结果引起了当地人极大地反抗。多尔衮便下令让洪承畴代替多铎任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全权负责招抚之事。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随机应变,但是若是遇到机密的事情需要跟平南大将军商议才可

  顺治四年洪承畴的父亲病逝,洪承畴回乡丁忧守制三年的时间。

  但次年洪承畴便被朝廷召回了京城,让其佐理军务。多尔衮对洪承畴很是重视,一连多日都在向洪承畴询问如何用制度的形式来约束已经攻占的省份,洪承畴提了很多的建议,都被多尔衮采纳。

  五年后洪承畴的母亲病逝,按理说洪承畴应当回乡丁忧三年,但是顺治帝下旨洪承畴无需回乡,可以穿私服当值。

  顺治帝十年,明宗室新扶持起来的南明帝朱由榔,得到了孙可望与李定国两位大将、几十万农民军的归附,又开始抗清。顺治帝下旨兼任《清太宗文皇帝实录》总裁官的洪承畴,被任命为太子太师兼太保,前往湖广云南等地进行招抚,此时的洪承畴已经61岁高龄了。

  在洪承畴临走之前,顺治帝亲自为其践行,并赏赐了宝马以及宝刀。

  四年后南明政权内部发生矛盾,孙可望与李定国在与南明帝朱由榔之间的争斗中失败,转而归降与大清,顺治帝一面让洪承畴见机行事,一面让平西大将军吴三桂走四川前往贵州围剿朱由榔。

  顺治帝十六年正月清军攻陷云南昆明,历经几年的战争终于将云南平定。

  云南平定后,洪承畴给顺治帝上疏:云南这个地方距离朝廷太远,而且险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很好治理;需要留下官兵驻守才可以。

  顺治帝采纳了洪承畴的建议将平西大将军吴三桂封为平西王,留在了云南。

  之后洪承畴看到云南地方的百姓生活的极为艰苦,便向朝廷再次上疏:建议朝廷能够先赈济灾民,暂停南下追击逃亡缅甸的朱由榔等人;先恢复云南的生产生活。

  这年八月洪承畴因为年老体弱、眼疾加重向朝廷请辞,次年正月洪承畴回到京城养病。

  04 晚年尴尬与凄凉

  顺治帝病逝后,年仅八岁的玄烨登基称帝。这时候洪承畴已经是69岁的高龄,而且顺治帝为年幼的康熙留下四位辅政大臣:索尼、鳌拜、苏克萨哈与遏必隆,洪承畴虽然是大学士(宰相),但位置很是尴尬。

  朝中之事都是四位辅政大臣说了算,洪承畴空有头衔,但其实已经被排除在朝廷重臣之列了;洪承畴也不糊涂,既然在朝中如此孤独,何不请求朝廷退休呢?

  于是在顺治帝病逝这一年的五月,洪承畴上书朝廷请求退休。

  按理说作为太宗皇太极费尽心思劝降、对大清入关做了突出贡献、官至大学士的洪承畴来说,怎么着朝廷也要对其进行重谢。

  但是经过大臣们几分商议,只是给了洪承畴一个三等的轻车都尉,可以世袭四代。

  洪承畴牺牲了自己的名节,为大清效忠二十几年的时间,几次为大清的决策者出谋划策,确实是皇太极嘴中的那个“引路人”。但却在退休之时,只换来了一个小小的轻车都尉,不得不让人感叹:洪承畴归降于大清真的值吗?

  其实洪承畴自归降于大清以后,虽然在顺治朝时得到重用,但其实处境一直很尴尬:

  皇太极一朝,洪承畴从未做过官,皇太极只是将其当成一个顾问;

  顺治一朝,官至宰相,并且是大清的首位汉人宰相,可见顺治帝与多尔衮对他的重视与重用;但即便得到了顺治帝与多尔衮的重用,但洪承畴从未进入清廷的决策层。

  到了康熙朝,四位辅政大臣辅政,将处理朝政的权力进行分割,便更没了洪承畴什么事情;虽然有大学士的头像,但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空头衔而已。

  洪承畴在康熙四年病逝,在此时最起码洪承畴在清廷的官书中评价是积极正面的,毕竟他对清廷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后来到了乾隆朝,清朝的统治者以及贵族阶层已经完全汉化,对于背叛明廷归降大清的洪承畴,开始贬大于褒,所以将其列入《贰臣传》。

  结语

  洪承畴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贫苦家庭出身,但是好学勤读书,终于一次性中榜;没有辜负父母与老师对他的期望与付出,这一阶段的洪承畴虽然过得清苦,但是很充实饱满,因为他有奔头。

  第二阶段:开始进入仕途,并且平步青云,从一个布衣学子,成为明廷首屈一指的重臣。

frc 65391b2083e321ba08808ae1f25e7bc3 - 皇太极费尽心机劝降洪承畴,为什么洪承畴的晚年却如此凄凉?

  第三阶段:被逼无奈降清,为大清入主中原做出了极大地贡献,并且成为大清首位宰相,位极人臣;但是因为曾是崇祯皇帝倚重的大臣,而从未真正的走进清廷决策层。说白了清廷用洪承畴,但并没有真正看得起洪承畴。

  实际上洪承畴的尴尬与屈辱不仅仅在清廷,还在于他在前朝遗民心目中的形象:按理说洪承畴确实是招抚东南最佳的人选,但是没想到到了南方这些人压根不买洪承畴的账,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他们宁愿相信“洪承畴已经死了”,而不是降了大清。

  在这些江南士子的眼中:洪承畴就是背叛大明的奸臣。

  洪承畴在归降于大清后,有一次南下回乡省亲,在自己的老家泉州修建府邸,但没想到府邸修建完以后,没有一个亲朋好友愿意上门。就连洪承畴的母亲与弟弟都不愿意去洪承畴修建的府邸居住,洪承畴的弟弟甚至带着自己的母亲住在船上,发誓:脚不踩踏大清的地,头不顶大清的天。

  如此众叛亲离的下场,真的是洪承畴想要的吗?

  他归降于大清真的错了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