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关羽爵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就已有了封爵制度,即“五等爵”。据《礼记》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不过,五等爵的级别太高,对绝大部分人来说遥不可及。所以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推出了“二十等爵”制度,即将爵位从高到低划分出二十个等级,让底层群众也可以通过战场立功获得相应爵位,由此极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秦朝灭亡后,新建立的汉朝在爵位制度上几乎完全承袭了秦朝的那一套,只是在“二十等爵”的基础上增设了王爵。“二十等爵”从低到高分别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每个级别都享受相应待遇,其中王爵拥有自己的封地。彻侯在汉初也有封地,但汉景帝之后不设封地,仅享食邑待遇。关内侯无封地,享食邑待遇。其他爵位食朝廷俸禄。
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彻侯因避武帝名讳而改为通侯,亦称列侯。
爵位在汉朝初期代表着很高的荣誉,封侯更是文臣武将们毕生的梦想。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虽然名垂青史,但却一直因达不到封侯标准,所以才有了“李广难封”的遗憾。然而到了汉武帝执政后期,国家因常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汉武帝为了筹措军费开始出售自关内侯以下的爵位,于是许多豪门大户因此封爵,爵位的含金量也大大降低。
为了激励前线作战的将士,朝廷又另设了“十一等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三级曰良士,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铎,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可后来朝廷的钱还是不够用,于是“武功爵”也被拿出去贩卖,由此造成关内侯以下的爵位泛滥,不再被人们重视。
东汉建立后,最高等级的列侯又被细分为: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亭侯等级别。享一县食邑为县侯,享一乡食邑为乡侯,享一亭食邑为亭侯。(注:秦汉时的乡相当于现代的镇,亭相当于现代的村)
喜欢三国的人都知道,关羽曾被封为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存在最大争议的地方在于它的读法,有人认为应该是“汉寿”“亭侯”,有人认为是“汉寿亭”“侯”,也有人认为是“汉”“寿亭侯”。其实第三种观点明显是错的,因为当时从来没有谁的爵位前面挂着国号“汉”作为前缀。至于究竟是“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就有点难判断,因为东汉时期确实有一个叫汉寿县的地方,但也不排除有汉寿亭这样一个地方。
上面绕得有点远,再来说回正题。不论关羽到底是“汉寿”“亭侯”还是“汉寿亭”“侯”,但从他当时所立的战功和同时期曹操集团其他人的封爵情况来看,汉寿亭侯应该是属于列侯中级别最低的亭侯。因为于禁(益寿亭侯)、荀彧(万岁亭侯)、郭嘉(洧阳亭侯)等人无论资历还是功绩都超过关羽,他们的爵位是亭侯,关羽爵位没理由能位居这几人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期封侯的情况很常见,所以当时列侯、关内侯的含金量与西汉时期完全无法相比。李广要是生活在东汉末期,那封侯肯定是妥妥的事,而且级别怎么都不会低于亭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