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了让朱允炆坐稳皇位,给他留了什么密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建文帝统治末年的南京城,整座城市都萦绕着一股危险的感觉。上位者的争夺,一触即发,下层老百姓所能做的,只有眼巴巴看着时局的走向,然后祈祷一下权力斗争的战火不要殃及无辜,除此之外就无能为力。
而坐在南京城皇城深宫中的建文帝朱允炆,正坐立不安,来回走动。他一直都知道自己那个四叔叔朱棣是个能人,但他没想到朱棣可以能干到这个地步。自己这个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连与他一战的本事都没有。
朱允炆看到自己现在这个样子,跟坐以待毙也没有什么区别。他深知,朱棣一旦打进皇宫,自己就绝对没有活路。皇家的亲情,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如果父亲尚在,他可能还会看父亲几分面子。不过,如果他的父亲朱标还在,靖难之役也就压根儿不会发生了。
失败已成定局,朱允炆自己有几分本事,他也知道。这大明江山,他肯定是守不住了。说不定明天,大明就会换上一个新的主人。只是,朱允炆还是不甘心,毕竟已经尝过权力巅峰滋味的人,怎么能忍受跌落尘埃的感觉呢?
正在这时,朱允炆身边最心腹的太监走了进来,请皇上离开这里。太监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皇上还活着,那一切都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虽然朱允炆觉得他已经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了,但为了不辜负身边的人,他还是选择了从密道当中离开。
这条密道,是朱元璋特意为他留下来的。朱元璋自己就是疑心病非常重的皇帝,所以他知道,这个位置坐起来并不是那么踏实的。因此这条密道,就是他给自己和自己的继承人留下地后路。而密道的位置,也只有朱元璋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才知道。换句话说,朱棣对此一无所知。
在逃亡的过程中,朱允炆除了带上一些金银钱财之外,没有忘记贴身携带的就是朱元璋曾经给他留下的一封密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就为朱标和朱允炆扫清了不少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以求他们的每一步走得更顺一点。
可以说,朱元璋对于自己看重地儿子和孙子,那是真的尽心尽力,唯恐他们行差踏错。可尽管如此,朱允炆还是辜负了朱元璋。因为这封朱元璋辛辛苦苦留下的密旨,朱允炆之前一直没想起来打开看看。
一直到逃出以后,朱允炆才想起这封密旨的事情,他一开始还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姿态,并没有多么在意地打开密旨,可看到密旨上面的内容之后,朱允炆痛哭流涕,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肠子都悔青了”。
密旨上,朱元璋言辞恳切地告诉他,朝廷当中,他可以放放心心地重用朱值。朱值有能力,有人脉,有名声,而且有封地。朱值的存在,对于那些野心勃勃的藩王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忌惮。只要朱值在,别人就不敢轻举妄动。
可事实上,朱允炆做了什么呢?前些年,有小人来到他的面前进谗言,说朱值和朱棣属于沆瀣一气之人,不能久留。于是朱允炆信以为真,把朱值的封地全部给夺走了,他手中的兵马和权力,朱允炆也通通都收了回来。朱棣自此以后,再没有阻碍。
原来,竟是朱允炆自己为朱棣这个最大的敌人扫清了障碍,如果不是他给朱棣做嫁衣,只怕他现在还好端端地在皇宫之中坐着呢。朱允炆后悔莫及,他为什么没有早点打开这道密旨。如果早知道是这样,那么朱棣就必败无疑。
密旨中,朱元璋除了提及朱值的事情之外,还特意叮嘱朱允炆,一定要处理好自己和这些叔叔们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多人都是藩王,但并不是每一个藩王都有不臣之心的。他应该做的,是笼络所有可以为自己所用的势力,等羽翼丰满之后,再考虑削藩的事情。
朱元璋这个叮嘱,可谓是深谋远虑,然而朱允炆做的事情,又偏偏全是背道而驰的。朱允炆一股脑儿地削藩,根本没有考虑这些藩王的态度,以至于本来没有那些心思的藩王,都被他给逼走了。
至于朱棣这样本来就不服气的,看到朱允炆这样大张旗鼓的动作,自然按捺不住,于是朱允炆就用自己还不算稳固的势力去跟朱棣浸淫军营几十年的势力硬碰硬。最后的结果,自然也就不意外了。
从这一封密旨中,我们就能看出朱元璋和朱允炆这两任帝王的差距。朱元璋是真正的开拓之君,思路周全,深谋远虑,擅长部署后招。
而朱允炆,却只能勉勉强强当一个守成之君,遇到朱棣这样的情况,他就完全没有了章法,只能任由对方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