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清朝秘密立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是进步还是退步的象征

  还不知道:清朝秘密立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朝的秘密立储制度,是进步还是退步?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也代表了一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旧时代的逝去,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谓不是相当特殊的。

  而在清朝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保障内部政治秩序的稳定,清朝在许多制度上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便是秘密立储制度。虽然这一制度本身的存在并不算长,但它对于中国却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一、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秘密立储制度

  1、秘密立储制度在康熙时期就已经萌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从周朝建立、建立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之后,小到生活中的日常言行,大到决定国家发展的政治大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而在这其中,嫡长子继承制便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为保障古代政权之间权力的正常交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直到清朝时期,却出现了秘密立储这一继承人的选定制度。相比于嫡长子继承制,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继承人的选定呈现出不确定的局面,它既不会提前设立太子,也不一定就会让长子来担任太子,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之前,皇位继承人的选定都并不固定,这也是清朝独有的政治制度之一。

  从秘密立储制度的实施来看,它是在雍正继位后才正式运用,但如果从创立来看,却又可以追溯到雍正的父亲,也就是康熙皇帝身上。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虽然清朝依靠强大的武力在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但既是为了减轻不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文化矛盾,也是为了采取更好的制度体系来治理国家,清朝统治者在日后的生活中不得不逐渐接受汉文化,与其呈现出融合的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继位后,便仿照之前汉族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将自己的嫡长子胤礽立为了太子,同时他也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

  但是,在成为皇太子之后,胤礽却陷入了极为窘迫的境地。一方面,康熙本人虽然已经将其立为了太子,但在皇位继承人仍然抱有较大的疑虑和担心,这就给了其他皇子王爷夺嫡的机会,竭尽全力打击皇太子的势力。

  另一方面,胤礽无论是言行品性还是在政治手段上,都并不算优秀,这就使其难以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占据优势。

  最终,在经历两次被废黜后,胤礽彻底失去了成为太子的资格,而康熙也因为这件事放弃了再次公开册立太子,“建储大事,朕岂忘怀,但关系甚重,有未可轻立者……今欲立皇太子,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岂宜轻举……”,之后继位的雍正便在这种之前未被公开为继承人的情况下当上了皇帝。

  2、雍正本人在其中的大力推动

  前文已经说到,虽然胤礽早在其出生后不久便被康熙立为了皇太子,但事实上,康熙在继承人选定一事上却并未因此完全偏向太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康熙皇帝统治晚期,清朝内部爆发了十分激烈的权力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从最大的大阿哥到最小的十四阿哥,一共形成了多达五个政治团体,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甚至连雍正的同母弟弟都与其站在了绝对的对立面,原先的亲情荡然无存。虽然最后是由雍正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比深远的,尤其对公开立储一事更是心有余悸,推动秘密立储制度便成为了他化解这种政治内斗的最佳方式。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秘密立储制度之所以只存在于清朝时期,也与其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身份相关。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他就曾经尝试过公开培养接班人,并先后选中了自己的两个子嗣。

  然而,这两次尝试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努尔哈赤之后便不得不采取奴隶主贵族议政制来作为推举继承人的方式。也就是说,虽然之后的清朝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汉文化,但其从建国开始,继承人的选定方式却与嫡长子继承制有着天然不同,对于嫡长子继承制的认可度自然也就不高。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康熙已经将胤礽立为了皇太子,其余皇子却仍然认为自己可以在皇位一事上争一争,这也是之后发生九子夺嫡事件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秘密立储制度是一项功过参半的制度

  1、对于皇位选择来说有好有坏

  在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下,当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时,他就已经几乎注定了会成为日后的皇帝,这不仅仅是皇帝一人的意愿,更是由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流传数千年的政治制度所决定。

  因此,除非日后发生如谋反这般大逆不道的事情,否则无论太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得再如何不讨喜、品行恶劣或者能力低下,太子之位一般也都不会轻易废弃,如万历皇帝就始终无法将自己最为喜爱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

  也就是说,即便皇帝明知自己的儿子会对整个国家造成危害,却也不得不碍于制度的存在而将皇位传给他。纵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无论是汉宣帝死后继位的汉元帝,还是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都可以说在这一定程度上是这一制度局限性的体现。

  而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由于未来的储君人选几乎完全是由皇帝本人的意愿所决定,这使其在太子之位的选定上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对于皇帝来说,他可以不用再受到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的限制,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意愿以及诸多子嗣的能力来决定谁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

  尤其是在能力方面,对于推动国家的日后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继承人的人选不确定,这无疑使得更多无论出身如何的皇子都认为自己会有机会继承大统、而选择加入到继承人选定的斗争当中,这其实反倒会再度加剧相关的政治斗争,因此只能说是有好有坏。

  2、保障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另外,正是由于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从太子一出生后就被定下,所以部分大臣也会在日后或主动或被动地靠近太子,结成所谓的太子党。作为和太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群体,如果太子日后可以成功登上帝位、掌握大统,他们的地位自然也会水涨船高,乃至成为执掌朝政权臣也都是有可能之事。

  尤其是对于那些太监来说,这样的事对他们来说更是平常。但当太子被打倒,他们的下场也是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太子党也会在竭力维护太子的地位,保障其与皇帝之间皇权的顺利交接,这其实也是皇帝难以随便做出更换太子之位的重要原因。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皇帝与太子之间爆发激烈的矛盾。作为皇帝,其最为主要的任务便是保障自身政权的稳固,他们也因此往往十分忌惮朝臣结党的局面出现,这往往在皇帝看来是挑衅皇权的表现。

  但是,就在太子被册立之后,却始终会有一群人无可避免地以太子为中心而结成太子党,这就与皇帝保障自身政权稳固的诉求发生了矛盾,并由此将太子视为动摇的自身统治的重要威胁。要知道,在皇权面前,可是毫无亲情可言的。久而久之,太子与皇帝之间便会逐渐产生隔阂与矛盾。如果这种矛盾无法得到及时化解,最后所引发的结果将相当严重。

  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太子与皇帝之间发生激烈斗争的事情并不少见。汉朝时期,汉武帝与当时的太子刘据之间便有着如此矛盾,乃至最终兵戎相见,刘据由此被杀;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便是被太子刘劭残忍杀害。

  即便就是在清朝时期,胤礽也曾试图让康熙退位于自己,由此可见皇帝与太子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之普遍。但是,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由于除了皇帝之外,大家根本不知道谁是未来的继承人,太子党也就失去了形成的先提条件,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便得到了缓解,有力保障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固。

  三、总结

  总的来说,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人选定制度,秘密立储制度的出现并谈不上单纯的进步或者退步。

  诚然,在原先的嫡长子继承制下,政权往往面临着继承人青黄不接、内部矛盾严重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它也减少了政治斗争尤其是在夺嫡斗争一事上的激烈性。

  而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虽然它对于以往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弊端进行了一定改进,但其自身却也难免出现其他的问题,并非完全的十全十美,自然也就谈不上进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