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汉宣帝知道传位太子帝国就会会亡 汉宣帝最后为何还是传位了

  对汉宣帝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宣帝明知道太子继位后帝国会亡,为何仍一意孤行,不肯废黜他?

  作为汉朝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在位时,对太子刘奭非常不满,认为他一旦继承皇位必将把帝国带上灭亡的“不归路”,为此曾不止一次地想要废黜他。那么问题来了,汉宣帝为何对刘奭如此不放心?他最终又因何没有废黜太子?一切,还要从汉宣帝即位前后的时局说起。

  汉武帝在位时穷兵黩武,差点导致亡国

  汉宣帝的曾祖父汉武帝在位时,推行穷兵黩武、搜刮百姓的政策,在战果辉煌、国库充盈的背后,则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惨痛事实。历次战争和搜刮政策,再加上层出不穷的天灾,等到武帝晚年时,汉朝的人口总数已经减半,许多地方更是十室九空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无以为生的百姓便纷纷揭竿起义,使得汉朝的局势更加混乱,呈现一片亡国的景象(详情见《汉书·卷六》)。

  此时,一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们,便开始大力抨击武帝戕害生民的政策,进而对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从汉昭帝开始,便陆续有学者借助谶纬之说,提出刘家气数已尽,当朝皇帝应该把帝位让与贤人的主张。汉宣帝亲政后,不仅重拾“武帝路线”,而且还将汉武帝拔高到明君雄主的位置,由此激起更多的儒生加入到批评朝廷、质疑刘家合法性的行列中。

  汉宣帝推行“武帝路线”,引发强烈抨击

  面对质疑声,汉宣帝以强硬的手段予以回击。正是在这种政策影响下,大量主张实行严刑峻法的法家人士得到重用,而批评朝廷的大臣和儒生们则遭到杀害,有甚者还遭到灭族的下场。比如,大臣杨恽、盖宽饶等人仅仅因为一两句“刺讥辞语”便被杀害,使得朝堂内外人人自危,而汉宣帝却自以为得计。

  然而,对于汉宣帝以严刑酷法来治国的政策,柔仁好儒的太子刘奭却忧心忡忡,很担心父皇的高压政策会激起反弹,使得帝国再度陷入混乱中,甚而落得亡国的命运。正因如此,在某次陪汉宣帝用餐时,刘奭便委婉地劝说道:“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刘奭因劝谏汉宣帝遭到怒斥

  没想到汉宣帝听后勃然大怒,厉声斥责太子道:“汉朝有自己的治国理念,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而用之,唯此才能保障帝国长治久安,而不会像周代那样单纯地使用‘德政’,以至于长期陷入混乱、虚弱之中。况且,儒生们往往夸夸其谈、表里不一,怎能把国家交给他们来治理呢?”说完这番话后,汉宣帝又长叹一声说:“将来扰乱国家并让它灭亡的,一定会是你!”

  出于对帝国未来命运的担忧,汉宣帝开始考虑改易太子的事情,而他看中的人选正是次子淮阳王刘钦。作为宠妃张婕妤的儿子,刘钦不仅强壮高大、聪明有才气,更重要的是喜欢研读经书法律,是法家学说的支持者,因此宣帝对他甚是喜爱,经常感叹道:“这才是我真正的儿子啊!”

  刘钦差点儿取代刘奭的地位

  但是当汉宣帝慎重考虑易储的事情时,却不免心生犹豫。因为,刘奭虽然柔仁好儒,对皇帝的政策颇为微词,但他毕竟没有失德之处,并且深得朝廷内外的拥护,若强行将他废黜,恐将引发政局的大动荡。再者来说,刘奭是汉宣帝与发妻许平君真挚爱情的“结晶”,鉴于对已故许皇后的感恩与报答,皇帝更是不忍将太子废黜。正因如此,汉宣帝最终放弃易储的想法(详情见《汉书·卷九》)。

  黄龙元年(前47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如愿以偿地登上皇位,是为汉元帝。刘奭即位之初,任用表叔公史高为大司马以执政,两位老师萧望之(太子太傅)、周堪(太子少傅)为史高的副手,按照儒家学说来推行“仁政”。但好景不长,史高因与萧望之、周堪不和,便与大宦官弘恭、石显结盟,联合诬陷萧、周二人,最终迫使萧望之饮鸩自杀,周堪被罢官禁锢。

  汉元帝宠信宦官,差点导致亡国

  等到弘恭病死、史高因年老退休后,石显以中书令的身份干政。而出于对石显的信任及自身健康原因,汉元帝便将朝政全部委托他处理,由此导致后者权倾朝野,成为汉朝实际上的“当家人”。石显专政期间培植党羽、党同伐异,导致朝廷纲纪紊乱、吏治腐败,由此为汉朝的灭亡种下祸根。有这点来看,汉宣帝当初的断言颇有先见之明。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汉元帝驾崩,41年后汉朝灭亡。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