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92年4月9日 ),字邵公(一作召公),东汉名臣。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安自少承袭家学,研习《孟氏易》。初任汝阳县功曹,后以孝廉获举,升为阴平县长、任城县令。他御下极严,能使官民畏爱。汉明帝时,屡迁为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京畿十余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等职。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掌权,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为此问题,他免冠上朝力争达十余次。永元四年(92年),袁安逝世。袁安的后代(汝南袁氏)繁荣兴盛,与弘农杨氏并为东汉“四世三公”的世家大族。
人物评价
《东观汉记》:①袁安为尹十余年,政令公平,未尝以赃罪鞠人。②袁安为司徒,每朝会,忧念王室,未尝不流涕也。
范晔:①袁公窦氏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鞫人于臧罪,其仁心足以覃乎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②袁公持重,诚单所奉。惟德不忘,延世承宠。
司马光: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及孝和以降,贵戚擅权,嬖幸用事,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浑肴,是非颠倒,可谓乱矣。然犹绵绵不至于亡者,上则有公卿、大夫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下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是以政治虽浊而风俗不衰,至有触冒斧钺,僵仆于前,而忠义奋发,继起于后,随踵就戮,视死如归。
周必大:按安理楚狱之连系,还匈奴之生口,临事如此,平时用心仁恕可知矣。神物兆祥使之昌炽,此岂人力所能至哉?
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王夫之《读通鉴论》:①南单于降汉,光武置之西河塞内,迨和帝之世,窦宪出塞五千里,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亡,其余种于除健请立,袁安、任隗欲乘朔漠之定,令南单于反北庭,驱逐于除鞬,而安其故庐,此万世之长策也。于除鞬不得立,而汉亡一敌。送南匈奴反北庭,统一匈奴,而南单于抑且以为恩。乃若阳以施大德于南虏,而阴以除中国腹心之蠹,戎心不启,戎气不骄,袁风不淫于诸夏,判然内外之防,无改于头曼以前之旧,刘渊、石勒之祸,恶从而起哉……于是而知袁安、任隗之识远矣。 ②孝和之世,袁安、任隗、丁鸿为三公,何敞、韩稜为尚书,皆智勇深沈,可与安国家者也……当其始也,大臣与宦寺犹相与为二也,朝纲立而士节未堕,则习尚犹端,而邪正不相为借。若袁安、任隗、丁鸿者,虽忧时莫能自效,而必不攀郑众以有为。
轶事典故
袁安困雪
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
“袁安困雪”后指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
葬地兴族
袁安父亲去世时,他的母亲让袁安去访求葬地,在路上碰见三个书生,问他去哪里,袁安把事情告诉他们,书生于是指一处地方,说:“把你父亲葬在此地,你的家族会世代任上公”。一会三人就不见了,袁安感到很奇异。就把父亲葬在那个地方,其家族也从此兴盛。
不徙坟垄
袁安的妻子早逝,葬于家乡。袁安临终时,遗令说:“我充任宰相,应当配葬山陵,不能归葬家乡的坟墓。你们的母亲已先葬于祖辈的坟墓中,如果鬼神有知,应该留下她奉养先人。如果鬼神无知,那就不用麻烦地迁徙她的坟墓。”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敢违背。
四世三公
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任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孙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袁隗分别担任司空及太傅,“汝南袁氏”四世居三公位,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与“弘农杨氏”齐名。《三国志·袁绍传》称“(袁绍)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后汉书·杨彪传》亦称:“自震(杨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云。”
“四世三公”后指世代官居高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