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自成兵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李自成东征攻灭明朝时所向无敌,为什么后来会败得那么快?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正式向天下发布灭明檄文。二月初二,李自成率军渡过黄河挥师北京。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顺军已抵达北京,并开始对京城展开围攻。两日后,北京城破,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明朝灭亡。
李自成从西安出发到攻克北京,满打满算也就二个月左右。古代交通不便,李自成的大顺军能在边行军边交战的情况下用这么短时间就拿下北京,灭掉明朝,用所向无敌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自成将坐拥天下的时候,他和他的大顺军却在“山海关大战”中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此时离他攻入北京才刚过了一个月时间。
“山海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的军队一溃千里,连战连败,仅过了一年时间就退出历史舞台。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军队,同样的指挥官,为什么大顺军在攻灭明朝时所向披靡,短短几十天后就变得不堪一击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失败的那么迅速且彻底呢?其实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底子太薄
李自成早在崇祯二年(1629年)就参加了反明起义队伍,从资历上看也算是久经考验了。然而在长达十几年的起义生涯中,李自成败多胜少,尤其在前十年中几乎是一直被明军追着打。直到后来明朝江河日下,李自成和他的队伍才有了喘息之机,进而迅速发展壮大灭。
中国有个成语叫“厚积薄发”,意思就是说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办好事情。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起兵早期也是奉行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经过十余年的缓步推进后才成功开创了大明王朝的锦绣河山。李自成的军队从真正形成规模到攻灭明朝,前后满打满算都不到四年时间,虽然他的队伍如滚雪球般呈倍数增长,但对军队的管理能力却无法及时跟上。
同理,李自成在后期虽然占领了许多明朝府县,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导致这些府县治理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完全不能为己所用。
所以李自成看似势不可挡,实则外强中干。他的大顺军号称有百万之众,但几乎都是乌合之众,实际战斗力很差。至于说为什么能在东征攻灭明时所向无敌,那是因为当时的明朝已是风中残烛,没多少人愿意为这个即将被时代抛弃的王朝再效死力。因此李自成军队一路东进的过程中,只在宁武和太原两地遇到了抵抗,其他地方都是望风而降。食不果腹的北方地区百姓们早就热切盼望“闯王”军队到来,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所以不是李自成太强,而是明朝太烂了。
二、与士绅集团决裂
李自成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也就是民谣中传唱的:“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在当时的形势下,李自成的这一口号能帮他迅速赢得底层百姓的拥护。那么闯王来了不纳粮,闯王的军队吃什么呢?答案就是:吃大户。
明末时期,大多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明朝那些藩王、宗室、功臣贵戚们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滋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贫富差距已到了非常极端的地步。因此李自成和他的军队每攻下一个地方后,首要目标就是以追赃助饷的名义,没收这个地区的藩王和官绅们的家产。此种做法对于绝大多数贫苦百姓来说,自然拍手称快。而对于李自成来说,藩王和官绅们世代积累的巨额财富又足以应付当下的军费支出,所以就能对普通百姓实施三年免赋了。
然而随着李自成实力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当他成功入主北京后,原来的这套方法就不管用了。在帝制时代,皇帝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不是与平民百姓共治天下。李自成要想坐稳江山,势必要大量起用明朝的那些士绅,让这些人帮助他维持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可是,李自成却只吸纳了极少数人,而将大部分人作为打击目标,用严刑拷打的手段逼他们交钱。当官员们都被榨干后,李自成的手下又把目标盯上了商家、富户。甚至还有一些士兵借追赃助饷的名义直接到百姓家里抢东西。一位当时正身陷北京的明朝官员不无愤慨地说道:“是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
大顺军的这种暴行很快就产生了严重后果。各地士绅出于安全考虑,纷纷自行组建民团,决意要与“闯贼”拼个鱼死网破。这就使李自成与士绅集团彻底决裂。
正是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李自成集团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他团队中的两个顶级谋士牛金星和宋献策,一个只有举人学历,另一个是没文凭的算命先生。李自成还是流寇的时候靠这些人耍点小聪明还勉强可用,当皇帝时还要靠他们出谋划策就实在勉为其难了。
当李自成在“山海关大战”中与吴三桂和满清八旗联军交手后就清楚了双方实力的巨大差距,大顺军人多的优势在真正的精锐部队面前不堪一击。而他与士绅集团彻底决裂又导致在地方上也无法得到有力支持。所以李自成匆匆退回北京后就立马收拾细软跑路,连守军都不留就彻底放弃了。之后清军一路追击,势如破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将李自成逐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毛奇龄《后鉴录》、彭孙贻《平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