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6首古诗词,弥漫人间最深情的气息

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人间烟火唱不尽,历尽风火事事新!炊烟不尽史无尽,终究不过是凡尘!

人间烟火,是生活中的一种美丽,它不仅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它就这样轻轻地将平淡的生活渲染得如诗如画。

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了乡村的烟火气息。炊烟袅袅升起,饭香与酒香交融,宛如妈妈的呼唤,让人心生归宿之感。

在古典诗词中,人间烟火是炊烟升起的地方,弥漫着田园的饭香与酒香,召唤着人的归来。

人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体验到人间的烟火气息,这样的烟火与诗意并存,给人以宁静,也给人以深思,成为华夏儿女深深眷恋的心灵家园。

20241006160955988 -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6首古诗词,弥漫人间最深情的气息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唐•王维《山居即事》

静静地关上篱门,默默地凝视着夕阳的余晖。周围是鹤栖宿的松树,他的小屋却鲜有访客。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在渡口处,星星点点的渔火照亮了黑暗,是那些采菱人荡舟归来。

王维的诗描绘了一种独特的人间烟火,其中蕴含着寂寞与闲适相互交织的情感。

不同于陶渊明在回归自然中体验本心,王维在求仕与归隐之间探寻,追求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在实现真正的仕隐两得之前,他在山林隐居时感受着难以言喻的落寞。

王维拥有卓越的才华和家世,心怀高远的志向。然而,在初入山林之时,他仍然对朝廷怀有向往。然而,每当日落黄昏,他穿过寂静的山林,独自品味这独特的人间烟火,被它的宁静与张力治愈。

竹节新粉渐染,莲花红衣残褪,这样的色彩变幻象征着生命的韵律。尤为妙绝的是,渡口处升起的炊烟和采菱人的歌声,让王维感受到片刻的心灵回归。

在晚年,王维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心灵家园,行走至水流尽处,坐看云卷云舒。这种境界,超越了寂寞与闲适的二元对立,达到了心灵的和谐与宁静。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唐•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柴门静寂,屋内饭香扑鼻,农家炊烟袅袅,春雨洗涤后的天空一片晴朗。院内的鲜花迷蒙,山间的流水清泠泠,小儿哭闹着要树上的黄莺。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茂密森森,水中的鸳鸯鸂鶒嬉戏,宛如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尊重,不相侵犯。

养蚕女在清澈的溪水中洗涤茧,牧童吹着短笛,在水中嬉戏。山翁好客,热情挽留,笑指西坡,说瓜豆即将成熟,真希望留下来多住几日。

贯休的笔下,唐代的人间烟火气充满了山间的朴实和家庭的温馨。

春雨过后,山家的柴门静寂无声,背后的炊烟袅袅升起,同时飘来的还有阵阵饭香。

被春雨滋润过的院落庭花,显得更加娇艳迷离。而远处的山间流水声,给这座小院带来了清新柔美的氛围。

最有趣的是,小儿子哭闹着要树上的黄莺,他的稚气哭声与黄莺的清脆鸣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融合了天伦之乐和田园之乐的人间烟火气息,唤起了人们对三餐四季的诗意想象。

饭香随着缕缕炊烟飘来,这是许多人走过山川湖海后仍然难以忘怀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情的芬芳。

就像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与少年知交卫八处士分别二十年后欣喜重逢时所说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就是最美妙的人间美食。那里充满了旧时光的味道,也充满了故友情的芬芳。

这样的人间烟火,让人只羡慕“鸳鸯”而不羡慕神仙,正如程敏政所描绘的那样:空林烟火生,晨炊待香白。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宋•林逋 《咏秋江》

在苍茫的沙滩上,白鹭安然入睡,江面宁静无波,倒映着一片蓝天。雨后的芦花被冲洗得格外洁白,引人怜爱,缕缕炊烟从停靠在河岸的渔船上缓缓升起,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在秋江之上,贯休笔下的烟火是春晚山间的热闹与生机。而林逋的笔下,烟火则是秋暮渔船的宁静与安详。

在炊烟尚未在秋江上空弥漫之前,诗人的视线被一片苍茫的睡意和一片宁静的碧绿所吸引。

安静的白鹭在迷蒙的沙滩上安然入睡,碧蓝的天空仿佛沉浸在盈盈的秋水里,水天相接,平静无波。

这样的秋水碧天足以让人心境宁静,但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林和靖,又怎能只沉醉于这种单一的宁静呢?

他最爱的还是被雨后芦花掩映的地方,升起了炊烟,摇曳出渔人晚归做饭的身影与饭香。

这一抹摇曳的烟火,让性情高雅的林和靖将目光转向人间,即使这烟火与他无关,也抚慰了他的心灵,让他享受着一个人的素秋清欢。

同样的秋江烟火,元代的仇远也曾深深迷醉,“我最爱的是秋天清晨的湘江上,竹林与烟火相映成趣的景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间开放的桃花、李花密密麻麻,覆盖了整个山野。遥望山顶,花朵与树木交错,间或升起着几缕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们聚居的地方。

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纷纷下山担水,准备烹饪美食。而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则向着山上行去,点燃了一片片火海,为的是耕耘土地、准备播种。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展现出了乡土气息与勤劳之美。

在刘禹锡的笔下,云霞与烟火相互交织,构建出了一幅美妙的人间画卷。远远望去,云霞如仙女的衣衫般飘逸,而烟火则如同城市的灯火般璀璨。

此时,刘禹锡因政治风波被贬谪出京,历经十年才得以重返京城。然而,他的诗作再次引起了权贵的不满,被再度贬谪出京。在辗转于远州、夔州等地期间,他担任夔州刺史,深入民间,对当地民歌进行创新。

这首诗便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是反映巴蜀山水民俗的重要代表作。

首句描绘了春山的绚烂景象,桃花李花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天边的云霞,仿佛与花木交织在一起。此时,缕缕炊烟从花木掩映的山野中升起,刘禹锡惊喜地发现这是山民聚居之处。

接下来的特写镜头将这抹人间烟火气落到了实处。女人戴着银钏金钗下山担水做饭,男人头戴斗笠身挎长刀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让人仿佛听到了山水间的钗钏相碰声和长刀霍霍声。

刘禹锡用豁达的心态扎根于巴蜀生活的底层,将诗意与烟火贯穿于他的一生。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使他的诗作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韵味。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唐•孟云卿《寒食》

江南的二月,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然而我却在异乡独自漂泊,恰逢寒食节,心中充满了凄凉。穷困的生活让我常常三餐不济,看不到炉灶的烟火,这样正好不必为了明天的寒食习俗而想起古代的介子推,心怀介子推的悲壮事迹,感受他对于贫穷困苦的无言承受。

世间的帝王无不向往社会安定,康熙渴望“城市万家灯火明,祈愿百姓无饥寒”;乾隆祈祷“万家灯火彰显繁华,百姓丰衣足食慎防后患”。

这样的万家灯火,才是最能抚慰人心。然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存在贫富差距。就像孟云卿在他乡过着贫困生活,无法享受到这样的人间烟火。

寒食节这一天,世人通常会禁火断炊,主要是为了纪念寒士介子推。然而,对于像孟云卿这样的贫困家庭来说,断火早已成为常态,无需专门为了纪念古人而禁火。

这样的贫寒交迫令人深感同情,但当这一情景与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相对比时,人世间的悲凉更显而易见。

一边是贫居无烟火不独为子推,一边却是轻烟散入五侯家,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同样像孟云卿这样为烟火苦恼的还有韦应物,“贫居烟火湿,岁熟梨枣繁”。

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烟火洛阳尘。

百年蚁穴蜂衙里,笑煞昆仑顶上人。

——元•元好问《杂著》

昨日还是东周时代,今日已成了秦朝。咸阳的烟火和洛阳的尘土,都在百年蚁穴蜂衙的繁忙中升起。生活在昆仑山顶上的人,也只是在百年蚁穴蜂衙里忙碌着,却要嘲笑那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人。

元好问笔下的烟火,确切地说不再是炊烟,而是战火。它揭示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兴衰更替。

昨天还在引领潮流的东周,今天已被秦始皇的统治所取代。然而,历史的进程始终如一地向前推进,当西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昔日的辉煌城市,遭受了他的火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人生百年,这些王侯将相彼此欺诈、争夺权力,最后都逃不过蚁穴蜂巢里的一抔黄土,掩埋了所有的骨骸。

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赤裸裸地离开,看到这些王侯将相为了名利如此费尽心机,只能让昆仑山上的修道者嘲笑。

元好问用这抹咸阳烟火,描绘出历史的兴衰,以此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名利,这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古人笔下的人间烟火,有的欢喜于山林之间,有的忧虑于茅屋之中,有的思念在古道之旁。

它并非存在于虚幻飘渺之中,也非存在于纷繁复杂的角逐之中,而是存在于用心的生活之中,体现在四季的三餐之中。

它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家乡的亲人们共同经历着时光的流转。袅袅炊烟飘过岁月长河,将思念传递到遥远的地方,令人辗转反侧,思绪万千。

它是你的一抹色彩,在万家烟火的繁华中闪耀,是你的一瞬生命,在历史烟尘中留下痕迹。愿你在这世上,能够尽情地体验人间烟火,知道食物的味道,知道人生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