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王羲之经典散文《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所以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篇兼具文学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的作品。

这篇序文记述了公元353年(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及现在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的修禊仪式和聚会。聚会期间,众人吟诗作赋,王羲之为他们的诗作书写了这篇序言。

《兰亭集序》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著称。文中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兰亭聚会时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氛围,还表达了王羲之对于人生无常和友情难续的感慨。

文章开头描述了聚会的盛况和兰亭周围的山水美景,随后作者抒发了对于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文章结尾处,王羲之表达了对于未来读者的期望,希望他们读到这篇序文时也能产生共鸣。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艺术成就卓著。王羲之的书法在《兰亭集序》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这篇作品展示了王羲之行书的精髓。《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是笔画灵动流畅,结构严谨而不失自然,特别是对于同一字的不同写法,王羲之展现了他的独特技巧,如“之”字就有二十多种变化。整幅作品布局疏朗有致,笔势自然天成,书法与文字内容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20241006102538355 - 王羲之经典散文《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所以游目骋怀

01永和九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的初旬,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祓仪式。众多的贤达之士都来参加,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一堂。这里有着高耸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子;还有清澈的溪流,湍急的流水,环绕四周,引来作为流觞曲水之用,人们依次坐在水边。尽管没有丝竹管弦演奏的热闹场面,但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畅谈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煦的春风令人愉悦。仰望广阔的宇宙,俯瞰万物的繁盛,因此可以放开心怀,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是令人快乐。

点评:文中首先介绍了聚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以及参与者的身份地位,显示出这是一场汇集了当时社会精英的文化盛宴。接着,王羲之细致描绘了聚会地点——兰亭的自然风光,通过“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句子,展现出一幅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山水之间。

王羲之还提到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表明即便没有华丽的音乐伴奏,仅仅是简单的饮酒赋诗,也能让在座之人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的情感。这反映出东晋时期士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心灵的愉悦,而不是仅仅沉溺于物质享受的态度。

最后,“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句话不仅描绘了聚会当天的天气状况,而且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带来的快乐体验。

20241006102539677 - 王羲之经典散文《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所以游目骋怀

02夫人之相与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点评:王羲之通过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揭示了生命的短暂以及人们面对时间流逝的不同态度。他指出,人们可能选择在室内交流思想,也可能选择在户外放浪形骸,享受自然。不论是哪一种方式,当人们沉浸于当下,享受生活的时候,常常会忘记岁月的流逝。然而,一旦热情消退,对事物的兴趣减退,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作者提到,即便是那些曾经令人心旷神怡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成为了过去的痕迹,这种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人们的感慨。更进一步地说,无论是生命的长短,最终都将走向终结,这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王羲之引用古人之言,强调了生死乃人生的重大事件,表达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识和对死亡不可避免的痛心疾首。

20241006102540651 - 王羲之经典散文《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所以游目骋怀

0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产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

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点评:王羲之在此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和死后世界的思考。通过回顾古人对生死的看法,他意识到自己与古人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哀。这种共鸣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得王羲之能够与古代的哲人进行心灵上的对话。

王羲之批评了当时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他认为这些看法是虚妄和荒诞的,这反映了他对于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态度。他意识到,尽管时代变迁,事物各异,但人类对于生命的感慨和思考却是普遍且恒久的。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一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都是相通的。这种认识促使王羲之记录下了这次聚会的情况,包括参与者的名字以及他们创作的作品。他希望这些记录能够流传下去,让后世的人们在阅读这些文字时也能产生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