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宋史·黄廷坚》传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书法艺术成为后世典范。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黄庭坚的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0241006102506234 - 《宋史·黄廷坚》传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01黄庭坚字鲁直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治。时课颁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是洪州分宁人。他自幼机警聪明,读书几遍就能背诵。他的舅舅李常到他家时,取出书架上的书来考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惊讶,认为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后来黄庭坚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叶县县尉。

熙宁初年,他参加了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因为文章优异而被选中,担任了北京国子监的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让他继续留任。苏轼曾经见过他的诗文,认为他的作品超越尘俗,独立于万物之上,世间很久没有这样的作品了,因此黄庭坚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他担任太和县知县时,治理方式平易近人。当时朝廷下达了盐税政策,其他各县争相占有更多的税收份额,唯有太和县不这样做,官吏们对此不满,但是百姓们却因此感到安心。

点评:文中展现了黄庭坚早期的才智与为官之道。首先,通过他舅舅李常的观察,突出了黄庭坚的天赋异禀。他不仅记忆力惊人,而且对知识的掌握非常全面,这表明黄庭坚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其次,黄庭坚的科举之路颇为顺利,不仅一举成名,而且还得到了当时文坛巨擘苏轼的高度评价,这进一步确立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最后,文中提到黄庭坚在太和县任职期间,采取了一种与民为善的治理策略,即使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一些官员的不满,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官员的责任感和对百姓福祉的关注。整体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对黄庭坚个人才华的认可,同时也揭示了他的为官之道,即以民为本,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20241006102507455 - 《宋史·黄廷坚》传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02哲宗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有丸〉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译文:哲宗即位后,黄庭坚被召入朝廷担任校书郎,并出任《神宗实录》的检讨官。过了一年,他又被晋升为著作佐郎,并兼任集贤校理。《实录》完成后,他被提拔为起居舍人。然而不久,黄庭坚的母亲去世。黄庭坚生性极其孝顺,在母亲病重的一年里,他日夜陪伴在侧,衣不解带地照料。母亲去世后,他居住在母亲墓旁的小屋内,悲痛过度以至于生病差点丧命。

守孝期满后,他被任命为秘书丞,并负责监督明道宫的工作,同时兼任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黄庭坚被派往宣州担任知州,随后改任鄂州知州。这时,章惇、蔡卞及其党羽指责《实录》中有大量不实之处,使得之前参与编纂的史官们被分散到京城周边等待质询,并被列举出一千多条所谓的错误之处,声称这些内容没有依据。然而,经过院吏的核查,发现大部分内容都有历史根据,最终只剩下三十二条争议内容。

黄庭坚曾在书中写道“用铁龙爪治河,有如儿戏”,这是他们首先质询的问题之一。黄庭坚回答说:“我那时在北都任职,亲眼见到这一幕,确实如同儿戏。”对于所有问题,他都直言不讳地回答,听者无不为其勇气折服。黄庭坚随后被贬为涪州别驾,并被安置在黔州。

有人仍然认为将他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地方是一种不公正的行为。由于亲属关系的原因,黄庭坚最终被移至戎州。面对这一切,黄庭坚淡然处之,并不在意自己的被贬和流放。四川的士人们仰慕他,纷纷前来向他求学,他也不辞辛劳地讲学,所有经过他指导的学生,他们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点评:文中反映了黄庭坚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和他的性格特点。黄庭坚在哲宗时期进入朝廷任职,表现出卓越的学术能力,很快就被提升为重要的文职官员。他的母亲去世对他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从他对母亲的孝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为重感情的人。

然而,正是在他事业上升期,《神宗实录》的修订成为了他仕途的一个转折点。由于《实录》中的一些表述引发了争议,黄庭坚遭受了政治上的打击,这显示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尽管遭遇贬谪,黄庭坚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学识,积极影响周围的人,这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责任感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黄庭坚的故事不仅是对一个文人的生平描述,也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一种展现。

20241006102509166 - 《宋史·黄廷坚》传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03徽宗即位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译文:徽宗即位后,起用黄庭坚为监鄂州税务,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又征召他担任吏部员外郎的官职,但他都没有赴任。他请求担任地方官,得以任命为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后就被罢免,改为主管玉隆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许隔阂,后来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迎合赵挺之的意图,上呈了黄庭坚所作的《荆南承天院记》,指责他有“幸灾”的嫌疑,因此黄庭坚再次被除名,并被羁管于宜州。三年后,黄庭坚被调往永州,但还没等到正式命令下达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

点评:文中描述了黄庭坚晚年遭遇的政治挫折和不幸命运。徽宗即位初期,黄庭坚虽然多次被任命为不同的官职,但他都选择不赴任,这可能是因为他对朝廷的政治环境感到失望或者不愿意卷入权力斗争。他请求担任地方官,希望远离朝堂的政治漩涡,然而在担任太平州知州仅九天后就被罢免,这显示出他当时在官场上的处境十分艰难。

黄庭坚与赵挺之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他仕途生涯的终结,陈举上呈的《荆南承天院记》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表明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是非常严峻的,个人之间的恩怨常常会影响到仕途。

黄庭坚的结局令人惋惜,他在六十多岁时就离开了人世,未能等到调往永州的命令,这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常常面临的困境:即使才华横溢,也可能因为政治斗争而遭受排挤和打压。黄庭坚的一生,既是个人才华与政治抱负之间的矛盾写照,也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缩影。

20241006102508534 - 《宋史·黄廷坚》传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04庭坚学问文章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译文: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认为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却不盲目模仿。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游学于苏轼门下,被天下称为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的造诣甚至超过了他的诗作,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他与苏轼相提并论,故称“苏、黄”。苏轼担任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接替自己的职位,推荐词中提到“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可见他多么重视黄庭坚。起初,黄庭坚游览了安徽的山谷寺和石牛洞,喜欢那里的山水美景,因此自号为“山谷道人”。

点评:文中展示了黄庭坚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全面才华和他的文学地位。首先,它指出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使然,表明了他的天赋和自然才华。陈师道对黄庭坚诗歌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造诣,尤其是对杜甫的学习,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黄庭坚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同样突出,行书、草书、楷书皆有自己的风格,这反映了他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广泛兴趣和深厚功底。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进一步彰显了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以及与苏轼的紧密联系。

更重要的是,黄庭坚的文章甚至被认为超过了其诗歌成就,这表明他在散文创作上的非凡能力。此外,文中提到黄庭坚被四川和江西的有识之士与苏轼并列,称为“苏、黄”,这是对他文学地位的极高认可。苏轼对黄庭坚的举荐及其评价,不仅反映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揭示了黄庭坚在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最后,黄庭坚给自己取号为“山谷道人”,表明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这也反映出他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热爱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文人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