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杞菊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其任密州太守期间创作的一篇自嘲散文。这篇文章因其记述真切、议论生动、充满谐趣而备受推崇。
文章在形式上借鉴了唐代陆龟蒙的《杞菊赋》,但苏轼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情感色彩,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时代感和个人特色。它的语言简洁明快,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典故,使得文章既富含哲理又不失趣味性。
通过主人公对贫富、美丑的看法,以及其选择以枸杞和菊花作为食物来维持生活的方式,展示了作者超然物外、不为物质所困的精神境界。文中提到的“斋厨索然”,被认为是苏轼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中削减公使库钱做法的间接批评。尽管身处逆境,苏轼仍保持乐观心态,认为只要精神充实,就能超越物质的贫乏。
01
天随生自言常食杞菊。及夏五月,枝叶老硬,气味苦涩,犹食不已。因作赋以自广。始余尝疑之,以为士不遇,穷约可也。至于饥饿嚼啮草木,则过矣。而予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贫。衣食之奉,殆不如昔者。及移守胶西,意且一饱。而斋厨索然,不堪其忧。日与通守刘君廷式循古城废圃求杞菊食之。扪腹而笑。然后知天随生之言可信不谬。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
【译文】天随生(陆龟蒙)自述,他常常食用枸杞和菊花。到了夏天五月,枸杞和菊花的枝叶变得老硬,味道变得苦涩,但他依然继续食用。因此他作了一篇《杞菊赋》来宽慰自己。
起初我对此表示怀疑,认为士人如果不得志,生活贫困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到了饥饿到啃食草木的地步,那就不妥了。而我自己为官十九年,家庭日益贫困。衣食供养,几乎不如从前。
等到调任到密州任职,原本以为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然而厨房却空空如也,难以忍受这种困顿。每日与通守刘廷式沿着古城废园寻找枸杞和菊花来食用。摸着肚子大笑。这才明白天随生的话是可信的,没有说错。于是作《后杞菊赋》来自嘲,并且解释自己的处境。
【点评】文中是对唐代诗人陆龟蒙生活态度的一种呼应和致敬。苏轼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陆龟蒙《杞菊赋》的理解,并借此抒发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心态。
首先,苏轼对于陆龟蒙食杞菊的行为最初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他认为一个士人即使遭遇不顺,生活清贫是可以理解的,但若饥饿到需要啃食草木,则显得过于极端。这反映了苏轼早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即士人应该保持一定的尊严和体面,不应陷入极度的贫困。
其次,苏轼自身的经历让他重新审视了陆龟蒙的行为。苏轼为官多年,却面临家庭日渐贫困的局面,尤其是当他调任到密州时,原本期望能改善生活条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理解陆龟蒙为何会以食杞菊来维持生计,并且从中找到了共鸣。这表明苏轼已经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理解和接纳,并且通过自己的体验,深化了对陆龟蒙所传递的生活哲学的理解。
最后,苏轼通过写作《后杞菊赋》来自嘲,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解嘲的方式。他不仅仅是在模仿陆龟蒙的《杞菊赋》,更是借机表达了自己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这不仅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幽默处理,也是对人生困境的一种积极态度的展示。
02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译文】“唉!先生啊,是什么让你坐在堂上,称为太守!前面有宾客前来拜访请求,后面有属吏匆匆奔走。早晨办公直到中午,晚上工作超过了酉时。连一杯酒都没有摆设,只能采集草木来充饥。
面对着案上的饭菜皱眉,拿起筷子却又作呕。昔日阴将军设下麦饭和葱叶,井丹却不屑一顾,推开了并不闻一下。奇怪啊,先生你如此执着,难道是因为故乡没有这些东西吗?”
【点评】文中通过对一位太守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官场中的一种无奈与讽刺。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气,描述了一个太守的日常生活状态,尽管忙碌,但物质条件却非常匮乏,甚至需要用草木来充饥,这与古代官吏应有的待遇形成了鲜明对比。
“吁嗟!”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和同情。接着,“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这一问句,既是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也暗示了主人公并非自愿处于这样的境地,而是被迫接受这一角色。随后描述了太守日常工作的繁忙景象,从早到晚的工作状态,显示了其敬业精神,但也揭示了官僚制度下官员的实际生存状态。
“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这句话通过对比,突显了物质条件的贫瘠,太守甚至连基本的饮食都无法得到满足,只能以草木来欺骗口腹之欲。这不仅是对当时物质匮乏的反映,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苦楚。
“对案颦蹙,举箸噎呕。”这两句话进一步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即使面对食物也无法享受,反而感到厌恶。这里既有对食物质量的不满,也可能象征着对整个生活环境的不满。
“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此句引用了历史故事,意在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了太守生活的困顿与尴尬。井丹拒绝阴将军提供的简单食物,象征着一种傲骨,而这里的主人公却没有这样的选择,只能接受现有的状况。
最后一句,“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则提出了疑问,是否因为故乡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主人公才会如此执着于眼前的生活。这不仅是对主人公处境的反思,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03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译文】先生听了之后笑着说:“人活一世,就像手臂的一屈一伸那样短暂。什么是贫穷,什么又是富有呢?什么是美丽,什么又是丑陋呢?有的人吃粗粮却身体健壮,有的人吃细粮却身体消瘦。有的人大宴宾客,有的人在节日里仍然清贫。”
“在梦中比较丰俭,最终都会归于同样的结局——死亡。我现在以枸杞作为粮食,以菊花作为干粮。春天吃它的嫩芽,夏天吃它的叶子,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实,冬天吃它的根,这样大概可以达到像西河(子夏)和南阳地区的长寿吧。”
【点评】文中表现了主人公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先生听然而笑曰”,这里的“听然而笑”不仅表现出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还体现了主人公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他没有因为前文所述的困苦而沮丧,反而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这个比喻生动形象,把人生比作手臂的一屈一伸,强调了生命的短暂,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这些问题直接引出了对于贫富、美丑的标准讨论,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这些世俗标准的质疑,认为它们并没有绝对的意义,而是相对的、主观的。
“或糠覈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这句话通过具体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物质条件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即物质条件的好坏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身体状况。
“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这里提到的历史人物,用以比较不同人的生活方式,指出无论是在丰盛还是在节俭的情况下,人们都是一样的,最终都会面临生命的终结。
“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这句话再次强调了生命的平等性,无论在梦境中如何比较丰俭,最终所有人都会走向同样的结局——死亡。
“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主人公表示自己已经习惯并享受这样的生活,通过食用枸杞和菊花,过着一种自然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期望能因此而获得长寿。这里体现了主人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哲学。
文中通过主人公的回答,传达出了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并珍惜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