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作品,该作品不仅展示了柳宗元卓越的文学才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柳宗元在这篇作品中运用了精炼生动的语言,通过郭橐驼之口,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种树的道理。他巧妙地将种树的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道理结合起来,使得文章既富有哲理又不失趣味。
例如,在描述种树之道时,他说:“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些描述简洁明了,又富含深意。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先介绍了郭橐驼的身份和他的种树技艺,接着详细描述了郭橐驼种树的方法及其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最后通过对话形式,引申出为官治民的道理。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前后呼应,逻辑清晰,增强了说服力。
《种树郭橐驼传》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借种树之事来谈论治国之道,这种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柳宗元通过郭橐驼之口,表达了对当时官僚体系中繁文缛节、扰民行为的不满,呼吁官员们应该“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即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
01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脊背弯曲的疾病,背部高高隆起,弯着腰走路,样子很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驼”。郭橐驼听说后说道:“很好,这样称呼我很合适。”于是他便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橐驼”。
郭橐驼的家乡叫丰乐乡,位于长安城的西边。他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为了园林观赏或是售卖水果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观察郭橐驼所种的树木,即便是移植过来的,也无一不存活;而且树木长得高大茂盛,结的果实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点评】郭橐驼的形象在开篇就被生动地刻画出来,他是一个因病而驼背的人,这个特征使得他在人群中非常显眼,同时也成为乡邻给他起绰号“橐驼”的依据。柳宗元通过对郭橐驼外貌和名字由来的描述,展现了一个不拘小节、乐观豁达的人物形象。
柳宗元通过郭橐驼的故事,传达了“无为而治”的理念。郭橐驼的名字改变,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我身份的一种接纳,同时也体现了老庄哲学中“顺乎自然”的思想,即不抗拒命运给予的一切,而是顺应它。
文中不仅是对郭橐驼个人经历的叙述,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隐喻。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象征着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能够造福一方的能工巧匠,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值得尊重和借鉴。
02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郭橐驼种树的方法,他回答说:“我并不是能够让树木活得长久并且繁茂,而是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从而让它达到最佳状态。但凡种树的原则,它的根部需要舒展,培土需要平整,土壤最好是原来的土质,夯实工作需要紧密。做到这些之后,就不要再轻易变动也不要担忧,离开之后就不再回头去看。
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好后就要像丢弃了一样不去管它,那么树木的天性就能得到完全的发展,它的特性就能得到保持。所以,我只是不妨碍它的成长罢了,并没有能让它长得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消耗它的果实罢了,并没有能让它早熟而多产。其他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他们让树木的根部蜷缩,并且换掉了原有的土壤;他们培土时,要么太过分要么不足。
如果有人能反过来做,却又过于溺爱,太过忧虑。早上看,晚上摸,刚离开又回来看看。更严重的是,他们会掐破树皮来检查树木的生死状况,摇动树干来观察土质的疏密程度,这样树木的天性就日渐远离了。虽然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视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呢?”
【点评】文中反映了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郭橐驼认为种树的关键在于遵循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
郭橐驼将自己的种树方法与他人进行了对比。他强调自己只是做到了不妨碍树木成长,而其他种树者往往因为过分关注而导致树木无法正常生长。这种对比凸显了“无为”的重要性和“过度作为”的弊端。
柳宗元的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话的形式阐明了深刻的哲理。郭橐驼的话语中充满了生活智慧,同时也富有哲理性,易于读者理解和共鸣。
03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者说:“把你种树的方法应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郭橐驼回答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并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地方官员喜欢频繁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实际上最终给百姓带来了灾祸。早晚都有官吏前来通告说:‘上级命令你们赶紧耕田,鼓励你们种植,监督你们收获,早点煮茧抽丝,早点纺线织布,养育你们的孩子,喂养你们的鸡和猪。’敲锣打鼓召集大家,敲梆子来召唤大家。”
“我们这些小百姓停下吃饭的时间来慰劳这些官吏,都没有空闲时间,又怎么能增加我们的生活资源,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安宁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的职业和你们所说的官理也有相似之处吧?”
问者说:“啊,这不是很棒吗!我问的是种树的方法,却得到了治民的策略。”我把这个故事记载下来,以此作为官吏们的警示。
【点评】柳宗元通过郭橐驼之口,巧妙地将种树的道理比喻为治民的策略,这不仅使得文章寓意深远,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这种比喻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常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阐述抽象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郭橐驼通过自己的种树经验,与地方官吏的管理方式进行对比,指出后者频繁下达指令、扰民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好心办坏事”。这种讽刺手法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僚制度的不满,也体现了他希望通过文章达到改变现状的愿望。
文章语言朴素自然,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柳宗元以郭橐驼的口吻讲述,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亲切的语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道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具有深刻社会洞察力的思想家。他借助郭橐驼的故事,传递了关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