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篇佳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欧阳修在文中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无论是对自然界的描绘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都充满了真实的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动。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欧阳修创造了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艺术境界,既有秋天特有的景致,又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引发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文章不仅仅停留在对秋天景色的描写上,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法则,即“春生秋实”的生命循环规律,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变化规律的认识。
欧阳修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提出了“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的观点,认为人应当正视自身的局限性,不为外界所困,保持内心的平静。
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价值取向,提倡人们应该学会接受事物的发展变化,不因外物而动摇内心的宁静。
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秋声入题到人生感慨再到最后的自我慰藉,环环相扣,逻辑严密。通过与童子对话的形式,巧妙地引入了对秋声的讨论,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便于展开更为深入的主题探讨。
01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译文】欧阳先生(即欧阳修)在夜晚专心致志地读书时,忽然从西南方向传来一阵声响,他不禁心头一紧。仔细倾听,他惊讶地说:“真是奇怪啊!”这声音起初像是细雨淅沥,其中还夹杂着风吹树叶的萧萧声,随后变得汹涌澎湃,仿佛江河在夜间突然波涛汹涌、风雨交加。
碰到物体时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衔枚疾走的部队在袭击敌人,听不到任何号令,只听见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银河高悬、四周寂静无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点评】文中以欧阳修夜读时突然听到的奇异声响为开端,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秋声的神秘与震撼。作者先是以“悚然”一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震动,接着通过比喻的手法,将秋声比作是突然来袭的风雨、波涛,以及行军的士兵,这些比喻不仅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同时也暗示了秋声带来的肃杀之意。
紧接着,作者安排了一个与童子对话的情节,童子的回答进一步烘托出了夜晚环境的幽静与声音的突兀,同时也为后文展开对秋声更为深刻的探讨做了铺垫。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欧阳修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个人感受结合起来,使得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一同体验那份由秋声引发的感慨与思考。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声词,如“淅沥”、“萧飒”、“砰湃”等,使得抽象的声音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此外,通过对秋声的细致描绘,欧阳修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自然现象,更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体会与哲理思考。
02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译文】我感叹道:“唉,真是令人悲伤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吗?它为何而来呢?大概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它的色调暗淡、烟飞云散;它的形貌清新明净、天空高远、阳光明媚;它的气候寒冷刺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没有生气、河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切,呼号迅猛,不可遏止。绿草浓密丰美,争相繁茂,树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乐。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点评】欧阳修继续深化对秋声的描绘,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哲学层面。他首先表达了对秋声的悲叹之情,然后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形容词,如“惨淡”、“清明”、“栗冽”、“萧条”,形象地刻画了秋天的特性。
欧阳修不仅描述了秋天的外在景色,更探讨了秋天内在的精神气质。他将秋天比喻为“刑官”,强调其肃杀的性质,并将其与五行中的“金”元素联系起来,赋予秋天一种宇宙秩序中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比喻,欧阳修传达了他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接下来,作者将自然界的变迁与音乐的五声相对应,指出秋天对应的是商声,商在古代音乐中代表西方,同时也是“伤”的谐音,意味着万物衰老后的悲伤。同时,“夷”字在这里被解释为“戮”,表明草木在经历了旺盛生长之后终将面临凋零的命运。
03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文】“唉,即便是草木这样无情的生物,也有衰败凋零的时候。而人,作为万物之灵,有着无尽的忧虑和烦恼,不断折磨着心灵和身体。任何外界的触动都能撼动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去思考那些力所不及的事情,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焦虑?这自然会让红润的面庞变得憔悴,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以凡人之躯,去追求那短暂的荣耀呢?应当好好反思是什么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伤害,而不是去埋怨这秋声。”
书童没有回应,只是低头沉沉睡去。四壁虫鸣唧唧,仿佛在应和我内心的叹息。
【点评】欧阳修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反思,进一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先是感叹草木虽然没有情感,却也有随季节变化而凋零的命运,进而将话题转向了人类自身。
欧阳修指出,人作为万物之灵,虽然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度的智慧,但也因此承受着更多的忧虑与劳苦。这里的“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扰与挑战。
接着,作者提出了一种深层次的思考:人们常常因为超出自己能力和智慧范围内的事情而烦恼,这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导致身心俱疲。这里的“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形象地描绘了岁月与忧虑如何侵蚀人的生命力,使原本红润的脸庞变得干枯,乌黑的头发变得斑白。
欧阳修在此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既然人的身体并非坚不可摧,为什么还要与那些短暂的荣华富贵争斗不休呢?他认为,应该反省是谁造成了这些伤害,并且不必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悲伤。这里“金石之质”指的是坚固不变的本质,而“草木而争荣”则是指追求短暂的繁荣。
最后,欧阳修通过描述童子的沉默与四周虫鸣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寂寥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倾听他的叹息。这种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对秋声的描写,也使得整篇文章在情感上达到了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