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草堂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的作品,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他在庐山建设草堂的过程,而且通过对草堂周围景色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白居易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文章不仅展现了白居易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受,还蕴含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个人情感。通过描述草堂及其周围的环境,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此外,他还表达了对于朝堂斗争的厌倦,以及对恬淡生活的追求。
在园林美学方面,《庐山草堂记》也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草堂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白居易展示了他对园林设计的独特见解。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这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01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开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墄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译文】庐山,这座大自然的杰作,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被誉为天下山景之冠。其中,北峰香炉峰,如同一位沉睡的巨人,守护着这片仙境。香炉峰之北,遗爱寺静卧,仿佛是山中隐士的居所。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环境之美,更是庐山之最,宛如仙境中的仙境。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的秋天,一位名叫白居易的太原人,踏上了这片土地。他被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仿佛是一位远行的游子,意外回到了久违的故乡,那份依恋和不愿离去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决定在这片土地上,面向香炉峰,靠近遗爱寺,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竣工。这座草堂,简约而不失温馨,有三间房,两根柱子,两个卧室,四个窗户,大小适中,既符合他的心意,又不超出他的财力。北边的窗户,让凉风轻轻吹拂,驱散夏季的炎热;南边的屋顶敞开,阳光洒落,温暖了冬季的寒冷。建造房屋的木材,未经雕琢,保持着自然的纹理;墙壁,只用泥涂抹,透露出朴素的气息。台阶用石头铺设,窗户用纸糊上,窗帘和帷幔都是用竹子做的,一切从简,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草堂内,四张木床,两张素色的屏风,一张漆过的琴,还有儒家、道家、佛家的书籍各两三卷,这就是他的世界。在这里,他可以静心读书,可以弹琴吟唱,可以与先贤对话,可以与自然为伍。这座草堂,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他心灵的归宿。
【点评】开头部分,白居易用“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来形容庐山的美丽,表明庐山在群山之中是最为秀美的。这种描述不仅突出了自然景观的魅力,也为草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背景。
白居易将自己比作“远行客过故乡”,这种比喻不仅说明了他对庐山的喜爱,还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被贬谪期间,白居易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之地,庐山成为了他逃避世俗烦恼的避风港。
草堂的设计体现了白居易的生活态度,草堂虽然简单,但功能齐全,满足了日常生活所需。草堂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对奢华的价值观念。北户开窗是为了防暑,南甍敞亮是为了御寒,这些细节说明了白居易在设计草堂时考虑到了四季的变化,体现了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草堂内部的布置简单而富有文化气息,四张木榻、两张素屏、一张漆琴,再加上儒、道、佛书各两三卷,这些物品的选择反映了白居易的精神追求。书籍的存在意味着他对知识的渴求,琴的存在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
02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嘎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永日。
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庐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覶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返,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译文】自从我,乐天,成为这片山水的主宰,我的生活便被自然的画卷所包围。每日,我抬头仰望,山峦的轮廓在晨光中逐渐清晰,仿佛是大地的脊梁;低头,我聆听泉水的低语,它们在岩石间跳跃,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侧目,我注视着竹影婆娑,云石间流动的光影,宛如自然的诗行。从清晨到黄昏,美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目不暇接。
不久,我便沉醉在这环境的魔力中,气息随之舒畅,外在的舒适与内心的平和交织。住了一晚,我感受到身体的宁静;两晚,心情如湖水般宁静;到了第三晚,我的心境如同飞翔的鸟儿,自由而欢快,物我两忘,达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境界。
我自问,为何会如此?答案便在这片草堂之中。草堂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大约十丈见方,宛如自然的舞台。中间,是一座平台,平地面积的一半,仿佛是舞台上的主角。平台南边,是一个方形的池塘,面积是平台的两倍,池塘中生长着白莲和白鱼,宛如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再往南,是石涧,两侧是古松和老杉,它们的树干粗壮,高度不可估量,枝条如同旗帜般招展,伞盖般张开,龙蛇般蜿蜒。
古松之下,灌木丛生,茑萝枝叶交错,阳光难以穿透,即便是盛夏,这里也如秋日般凉爽。地面铺着白石,通往草堂的道路。草堂北边,是层层叠叠的岩石,岩石间堆积着土块,覆盖着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绿荫浓郁,红果累累,四季如春。又有飞泉落下,茶树生长,用飞泉之水煮茶,风雅之事,足以消磨一日。
草堂东边,是一道瀑布,清水悬挂,如白练般垂落,夜晚听起来如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西边,靠近北面山崖的右侧,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引北崖上的泉水,水分流成线状悬挂,从屋檐滴落到石阶上,如珠串般连绵不断,细水如雨露般飘洒,随风远去。四周,凡是眼睛可以看到、脚步可以到达的地方,春天有锦绣谷的花,夏天有石门涧的云,秋天有虎溪的月亮,冬天有炉峰的雪。
无论是阴晴变化,早晚交替,千变万化,不可尽数,细细道来,这里是庐山最美的地方。啊!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间高大的房屋,铺一张精美的竹席,就能在里面起居,尚且免不了有骄傲自得的心态,现在我成为了这些事物的主人,万物纷至沓来,激发我的感受,又怎能不安适和谐,身心安宁呢?昔日东晋时期的慧永、慧远、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同进入此山,老死不离开,虽然与我相隔千年,但我相信他们的心境也是如此!
【点评】白居易通过描述草堂周围的自然景致,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向往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文中“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美景中,内心随之变得平静和谐的状态。而“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则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相融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与安宁。
白居易通过对草堂周围环境的详细描绘,不仅展现了庐山自然景观的魅力,还寄托了作者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文中提到的四季更迭所带来的不同景色,象征着自然界与人生经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草堂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白居易传达了自己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状态的向往。
最后,白居易将自己与历史上著名的隐逸者们相提并论,表达了自己与古人相通的心境,即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归属感。整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03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求焉!尚以冗员所羁,余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时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
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长老凑,朗,满,晦,坚等凡二十又二人,具斋,施茶果以乐之。因为草堂记。
【译文】回望我的一生,从稚嫩的童年到沉稳的老年,无论是栖身茅屋还是安居豪宅,无论脚步停留在何处,哪怕只是一日两日的短暂时光,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堆土成台,聚小石成山,环绕小水成池。我对山水的热爱,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喜好,而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癖好。
命运的车轮转动,我忽然遭遇贬谪,来到了江州。这里的太守以宽厚的胸怀接纳了我,而庐山则以其灵秀的景色拥抱着我。这岂不是天赐的良机,地提供的港湾?在这片土地上,我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生活,夫复何求?
尽管目前我还受到闲职的束缚,其他烦恼也尚未完全消散,时而忙碌,时而闲暇,生活尚未完全安宁。但等到未来,弟妹们的婚事圆满,我作为司马的职责履行完毕,无论是进是退,都能随心所欲时,我定会左手牵着家人的手,右手抱着心爱的琴书,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余生,实现我一生的心愿。清澈的泉水和洁白的石头,你们将见证这一切!
自三月二十七日起,我开始了在这新草堂的生活;四月九日,我与来自河南的元集虚、范阳的张允中、南阳的张深之,以及东西二林寺的长老凑公、朗、满、晦、坚等共二十二人一同准备了斋食,供上了茶果,共同庆祝这美好的时刻。因此,我写下了这篇《草堂记》,以此纪念这个特别的时刻。
【点评】白居易在文中回顾了自己的生活历程,表达了他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即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也总是尝试着创造一些与自然相联系的小景致,这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
“一旦蹇剥,来佐江郡”表明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折之后,来到了庐山这个美丽的地方。虽然此时的白居易可能是因为政治上的挫折而被迫来到这里,但他却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他用“天与我时,地与我所”来形容自己在庐山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栖身之所,这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认可,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调和。
“清泉白石,实闻此言!”这一句更是表现出了白居易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承诺,他希望在庐山这片净土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句话也暗示了他希望大自然能够见证他的决心,这既是对他个人志向的表白,也是对自然美的礼赞。
白居易在文中提到的“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形象地表达了他渴望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同时也不放弃个人的精神追求。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个人与家庭幸福生活的憧憬。
最后一段描述了草堂落成之时,白居易与朋友们一起庆祝的情景,这不仅是对草堂的一种庆祝,也是对作者自身心境转变的一种庆祝。通过与朋友们的聚会,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