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时夺位 李亨有什么打算

  对李亨夺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最悲催的太子之一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时,篡夺皇位呢?

  李亨篡夺唐玄宗之位,这是一种压抑了很多年愤怒的爆发。唐玄宗在晚年,觉得自己的前半辈子立下了汗马功劳,对自己的成就很是满意,甚至还把开元年号改名为天宝,就是为了安享晚年。

  中国古代的帝王,通常会在位四十年,六十岁以上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通病,表现为懒惰、昏庸、好色、好高骛远、滥杀无辜。在古时候,也有不少帝王因为年纪大了,又对政治不感兴趣,便将皇位拱手让人,让自己的儿子来执掌江山,无论是在背后安享晚年,还是在运筹帷幄,总之都是不错的。

  可是李隆基却很担心,如果他把权力拱手相让,那么他的下场会很惨。因为这是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杀了自己的兄弟,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李建成,逼得李渊让出了皇位,最终郁郁寡欢而死,唐太宗晚年,他一手栽培的李承乾却造反了,李世民虽然没有杀了他,但却开创了皇帝与储君之间拥有矛盾的历史。

  李治的几个儿子,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直到李隆基当上了太子,费尽心思,杀死了自己的姑姑,逼迫自己的父皇退位,最后登上了唐朝的皇帝宝座,俗话说,与天斗地,与人斗,这是何等的快意,李隆基一生从来没有输过一场。这不是因为他的仁义,而是他的心狠手辣。

  李隆基登基后,开元三年册封李瑛为太子,当了二十余年的太子,却被李隆基的爱妃武惠妃陷害,李隆基甚至没有查证,就将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贬为庶人。唐太宗杀了自己的兄弟,害了自己的父亲,然而自己的儿子造反时,他却没有下杀手。反观李隆基,一天杀了三个孩子,中国历史上,就算是最凶残的皇帝,也不可能一天杀三个孩子。

  李亨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登上皇位,心中的紧张可想而知。纵观中国的历史,最难做的就是明君,明君很聪明,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心思,如果你比他强,他会生气,如果你比他好,他会觉得你和他不一样。还有一种是年纪大了,年纪大了,能熬死太子的人。另一种则是唐代的皇子,大唐的皇子,哪一个都不好过!

  李隆基一天杀了三个儿子,其中就有李林甫的影子,李隆基想要杀死他的三个儿子,张九龄想要置他于死地,李林甫说:“这是皇帝的私事,不需要和别人商量。”李林甫原本是打算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争夺皇位,可是李隆基偏爱李亨,所以李亨成为了太子,李林甫生怕李亨登上皇位,会对他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对李亨加以陷害。

  唐玄宗自认为这是一种权谋,却让李亨吃尽了苦头,天宝五年,李林甫借着宰相的名头,对太子党进行了打压,韦坚和皇甫惟明有一次谈话,李林甫知道了这件事情,对两人进行了弹劾,指责两人想要立太子。那时候唐玄宗年事已高,不想赶尽杀绝,所以并没有将这件事情和李亨联系在一起,而是让李亨和韦坚的姐姐韦氏离了婚,让她做了尼姑。

  李林甫在天宝十一年的时候,一直压制着李亨直到他死。很显然,即使没有得到足够的利益,他也会像一条疯狗一样。李林甫后来被杨贵妃的堂弟杨国忠取代,李林甫一死,杨国忠就成了宰相,杨国忠为报复李林甫对他的欺压,在李林甫还未入土之时,就和安禄山一起揭发李林甫谋反,李隆基下令将李林甫的灵柩砍成两半,按照平民的礼节埋葬。

  如果让李亨知道,李林甫死了,李亨的日子会好过一些,但是杨国忠却没有对李亨手下留情,让李亨的头发变得花白,就算是李隆基,也是忍无可忍,因为李亨的第二次大案,他的第二任妻子也被废了,李隆基为了让李亨放心,亲自为他准备了一门亲事。

  李亨为了得到李隆基的青睐,可谓是用尽了手段,甚至有一次,李隆基叫李亨把羊腿切下来,切下来之后,李亨手上沾满了油脂,李亨趁机用手中的饼子擦了擦手,李隆基还以为李亨是在浪费食物,心中有些不爽,没想到李亨居然把那块抹了油的饼给吃了,这让李隆基对李亨的印象大为改观。

  幸好李隆基年纪大了,还没有给杨玉环留下一个孩子,如果他真的有了一个儿子,李亨一定会很难过,但是杨玉环对武则天的看法,却是一个未知数。直到安史之乱,李隆基的统帅失误,导致了长安的叛乱。

  在李隆基出长安之前,一共有三千余人,李亨手中的兵马超过了两千,给了李亨可乘之机,如果不能将李隆基赶下台,恐怕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做皇帝了。杨国忠死于乱军之手,杨玉环死于兵马之手,灵武太子李亨登基,封李隆基为皇帝,独来独往,李隆基不得不接受李亨的身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