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为什么不给筷子 汉景帝此举有什么用意

  还不知道: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许负

  众所周知,周亚夫是西汉有名的大将,也是西汉最让人感慨的大将,为何会这么说呢?周亚夫在战场上赢了一辈子,打过匈奴、平过叛乱,最后却输在人际关系上。

  开篇一句话贯穿了周亚夫的一生,辉煌了一辈子的大将军,以悲剧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耿直本没有错,错的是周亚夫身处朝堂之中,缺少八面玲珑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不会好。

  那么,周亚夫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他的故事。

  周亚夫何许人也

  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身边又一个弓马娴熟、孔武有力的大将,沛县时就跟在了刘邦的身边,参加过反秦起义、楚汉战争,帮助刘邦讨伐国韩王信、陈豨、卢绾等,此人就是周勃。

  刘邦临死前曾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事实也的确如此,吕雉去世周勃立刻夺了吕家的兵权,而后诛杀吕氏诸王,拥护汉文帝刘恒即位。

  凭借着赫赫战功周勃被刘邦封为绛侯,两度担任西汉的丞相、位极人臣,周亚夫便是周勃的儿子。根据历史的记载,周勃有两个儿子名为周胜和周亚夫,嫡长子是周胜。

  按照古人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周亚夫本没有继承父亲爵位的机会,然而他的哥哥却犯了杀人罪,被汉文帝剥夺了承袭侯爵之位的权力,所幸文帝念及周勃拥护自己的情谊,把这个机会给了周亚夫。

  爵位给周亚夫带来了很高的荣誉,但真正让他走向人生巅峰并且名流千古的却是两个故事,其一为细柳营防御匈奴,其二为平定七国之乱。

  周亚夫之细柳营防御匈奴

  众所周知,秦末起义、楚汉战争使得中原生灵涂炭,北方的匈奴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单于冒顿统一了这个北方草原,从而对西汉形成了军事上的优势。

  汉高祖、汉惠帝和吕雉执政时期,匈奴就不断挑起战争,公元前158年也就是汉文帝二是二年,匈奴骑兵再度侵犯西汉的北部边境,长安城岌岌可危。

  汉文帝紧急调兵遣将进行防御,他在长安的周边布置了三路大军,宗正卿刘礼驻扎在灞上,祝兹侯徐厉于棘门一带防守,细柳区域则是由河内太守周亚夫警卫。

  匈奴骑兵强大而西汉士兵势微,为了鼓舞军心汉文帝亲自到三地犒劳慰问,刘恒先是去了灞上而后又到了棘门,两地的军事防守让他恨失望,因为外来人员居然不用通报就可以进入军营,足见防守有多松懈。

  带着失望的心情刘恒来到了细柳营,在这里他看到了一番不一样的风景。进入军营之前他的车驾被卫兵拦住,哪怕随行宦官说是皇帝车驾,卫兵依然不允许通过,必须要有将军的允许。

  汉文帝的使者在士兵的带领下见了周亚夫,后者这才打开了军营的大门迎接汉文帝,刘恒的车驾刚想进入营地,再一次被卫兵拦了下来,因为军营之中不允许车马奔跑。

  经历了重重难关汉文帝才见到周亚夫,刚一见面周亚夫就说:“介胄之士不拜,以军礼拜之”,意思就是说见了皇帝不下跪,象征性作揖就行了。

  周天子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亚夫居然这样对待刘恒,本以为汉文帝会发怒,但他却表现得非常高兴,甚至事后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将军,只有这样的军事纪律才能够打胜仗,霸上和棘门的部队纯属儿戏,战场之上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

  细柳营事件过去一月后,匈奴人见占不到什么便宜匆匆选择了撤军,宗正卿、祝兹侯回归原地,周亚夫因优异的表现被汉文帝升职加薪、担任中尉。

  这个职位相当于清朝的九门提督,主要负责长安城的警卫力量,可见细柳营一行周亚夫给刘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怕是弥留之际,汉文帝依然不忘记告诉儿子:“关键时刻周亚夫可用……”

  事实也证明汉文帝有先见之明,多年后周亚夫凭一己之力解决了西汉国内的叛乱,稳固了汉景帝刘启的皇帝之位。

  周亚夫之七国之乱

  同样是刘邦埋下的祸根,汉朝初期虽刘邦立下了“非刘姓不王”的规矩,但他的儿子被封王的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人的地盘不断扩大。

  根据史料的记载:“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一个现象。

  诸侯的实力过于强大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汉景帝曾采纳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结果却引发了西汉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政变。

  七国打着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但汉景帝将晁错杀了后七国依然没有退兵,西汉王朝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刘启想到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他任命周亚夫为太尉,掌管全国兵权平定叛乱。

  七国之中吴国有铜山、不缺钱,楚国历来就是军事强国,七家的综合实力比西汉王朝只强不弱。面对这一局面周亚夫的战略也很明确,让梁王的梁国在前面顶,他则率领部队去后方骚扰。

  周亚夫的大军从蓝天、武关一带出了关中,频频在七国后方断其粮道,自古以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叛军被断了粮道只能转过身来攻打周亚夫,可他就是坚守不出。

  《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七国军队先是攻打梁国受挫,而后叫战周亚夫后者比而不战,军心几乎被消耗殆尽,无奈之下七国进行了一场豪赌。

  他们在周亚夫的东南方向进行佯攻,西北方埋伏着大量的军队,但这一切都被周亚夫洞悉了,结果可想而知西北叛军遭遇重创,七国军队彻底失败。

  粮食短缺、军心涣散、战争不利,七国和西汉朝廷的攻守之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周亚夫率领骑兵乘胜追击,刘濞等人的首级被送到了汉景帝的面前,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被周亚夫用三个月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2年后,前丞相陶青因病退休,汉文帝感念周亚夫功劳甚大便把他提拔为了丞相,此时的周亚夫可谓集将权、军权于一身,许负的预言“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应验。

  然而,周亚夫是一个“谋国不谋身”的人,简单来说他的行事风格只适用于军营中,而不适合于水深火热的朝堂政治,也为“君饿死”埋下了伏笔。

  周亚夫悲凉的晚年

  上文提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让梁国在前面当“炮灰”,梁王是当朝太后的亲儿子,以至于他与太后、梁王先后结仇,政治局面非常不利。

  后期窦太后曾向为自己的亲侄子谋一个“侯爵”的位置,但周阿姨夫却一“非刘姓不可称王”为由竭力阻止此事,窦太后与周亚夫的恩怨再度加深。

  原本汉景帝在前面为周亚夫挡着仇恨,可随着两人的关系破裂,周亚夫成为了政治上的孤家寡人。汉景帝后期讨厌妃子栗姬,还想要废除她的太子儿子,周亚夫出面反对。

  汉景帝不得不考虑这位丞相兼将军的能量,暂时保留了这个想法,但也慢慢疏远当初的宠臣。几年后,有几位匈奴将军归顺朝廷,汉景帝想把它们封为侯爵,以促使其它匈奴人继续归降汉朝。

  从战略上来讲,汉景帝这个做法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古人都说“上善伐谋”,可周亚夫却说背叛国家的人要是封了侯,不就是在鼓励大家伙不守节吗?

  汉景帝最后没有采纳周亚夫的意见,依然封了五个匈奴人为侯,周亚夫认为汉景帝瞧不起自己,便以生病为由辞职不干,气愤的汉景帝直接批准他的上奏,君臣友谊彻底结束。

  后来的一天汉景帝在宫中举行了一场宴会,宴会居然还向周亚夫发出了邀请,诸多野史记载汉景帝想要试探一下周亚夫的脾气是否改了,能不能复职、重用。

  宴会之上刘启给周亚夫上了一块巨大的肉,可就是没给他筷子,周亚夫很不高兴地向太监索要,刘启见此乐呵呵地说:“此不足君所乎?”意思就是这块肉还不能满足你吗?

  周亚夫感觉到自己受了侮辱,非常不乐意向汉景帝赔罪,结果还没等汉景帝说“起身”,周亚夫径直离开了宴会,搞得刘启非常尴尬(在大臣面前丢了脸)。

  原本汉景帝想要重新启用周亚夫让他来辅佐太子,就像当初汉文帝向他推荐此人一样,奈何汉景帝的心胸还是不如他的父亲,看着周亚夫离开的背影冷冷地说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意思就是说这样一个危险的人物怎么能辅佐太子呢?一句简单的话让人感到了汉景帝的杀机,正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观之周亚夫的死期不远了。

  话说古代的贵族都比较重视自己的“百年之后”,死后的陵墓中要陪葬大量的物品,周亚夫作为一个将军自然喜欢的是盔甲兵器之类的,他的儿子就偷偷准备了一些。

  这些东西虽然在西汉明令禁止,但对于一个大将军而言收藏这些东西也没什么,况且兵器铠甲的数量也不多。不过,当此事被举报给官府,汉景帝得知后大惊失色立刻派人前来调查。

  周亚夫为官期间性格耿直不懂圆滑自然得罪了许多人,况且这些兵器盔甲是他儿子买的,他本人一无所知。以至于当推廷尉审理此事时,周亚夫一无所知、一问三不知,直到最后才清楚事情的原委。

  或许是为了向汉景帝邀功把,或许是为了替某些人出气,又或许是为了痛打落水狗,廷尉居然把此事上升到了“谋反”行列,周亚夫气不过和廷尉争辩了起来。

  一个耿直的将军怎么斗得过朝廷政客,最后廷尉以一句“即使不在地上造反,也会在地下造反”,言外之意就是死后再地狱造反,很明显就是欲加之罪。

  周亚夫不堪受辱想要自杀却被人阻拦,最后他以绝食表示抗议,5天之后饿死了……

  如此一个优秀的大将军却被政治害死了,不得不说是西汉王朝的损失,但也验证了一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一个圈子都有每一个圈子的行为规则,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