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指挥官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林彪,最高决策者当然是毛主席;国军方面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杜聿明,最高决策者当然是蒋介石。这场战役实际是国共双方争夺东北地区控制权的一场战役,最终以我军保卫四平失利,全面撤退告终,但这只是双方上半场的一次较量,在东北战场笑到最后的仍是我军。

20230807125423129 -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指挥官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遭受严重损失,反倒是最早被日军侵占的东北未受战火波及,而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成为两党觊觎的战略要地,也是此次战役主要起因。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和国民党达成秘密协议,由国民党军队接手东北,因此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一方面在重庆进行桌面谈判,另一方面暗中角力,争夺全国战略要地,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局势非常紧张。抗战胜利后,林彪原本是要到山东军区任司令员的,但东北形势的严峻改变了这一计划。1945年9月下旬,林彪在赴鲁途中接到中央电令,奉命兼程转赴东北,于10月底抵达沈阳。但即便以林彪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无力阻止国民党军的疯狂攻势。

到1945年底时,短短几个月时间,国民党军队已率先占领山海关、兴城、锦西、锦州、黑山、义县、阜新等东北的战略要地,其后又抢占北票、朝阳、建平、建昌、平泉等地,控制了锦(州)承(德)线,也就是进出山海关内外的交通主干线,占据了东北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快速布局,抢占地盘,一是因为他们目标明确,酝酿已久,准备充分;二是在美国支援下,很多精锐部队的机械化提升大大提高,可以快速部署调动。如果任由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占据整个东北,那国共两党手中的谈判砝码就会彻底失去平衡,我军在谈判桌上势必落于下风,双方和谈根本进行不下去,和平民主也无从实现。

20230807125425476 -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指挥官

有鉴于此,中央军委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个中心城市,以及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中长铁路”(中国长春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东清铁路,系中东铁路干线的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而执行这一策略的关键就在于守住四平。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得到指示后,决定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兵力并不算多,总司令林彪对有限兵力的安排部署如下:一部兵力在南满保卫本溪,牵制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防止对方趁机发力抢攻;一部兵力收复被匪伪武装占据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这是为了扩大缓冲区。集中主力于四平街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应该说,这一兵力部署是没问题的。但国民党军准备充足,兵力强大,尽管林彪指挥兵力在四平街以南的兴隆泉、金山堡、秦家窝棚等地区进行了顽强的外围防御和反击,歼敌数千人,仍无法阻挡国民党军队主力进逼,尤其是国民党军新编第1军和第71军作为主力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攻势迅猛,步步紧逼,很快逼近四平街以东、以南地区。

迫于敌军攻势的强大压力,林彪决定将部队转入四平市郊,实施防御作战。

国民党新编第1军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向四平街南郊、西北郊方向进行大举进攻,林彪则组织兵力以“昼守夜袭”的战法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攻势受挫,一度停滞,战局陷入对峙。4月底,蒋介石彻底撕破脸皮,明确拒绝关于东北停战的谈判,并从南满抽调兵力增援,使得国民党军进攻四平的兵力高达10个师。林彪也在不断从北满地区调兵增援,使得我军参加保卫四平街作战的兵力增加到14个师,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可谓势均力敌。5月中旬,调整后的国民党军分3路向四平街发起全面进攻,郑洞国、陈明仁、廖耀湘、孙立人等名将悉数出战,阵容不可不谓强大。要说国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抗战时期打日本鬼子,实打实打出来的,他们刚刚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胜利,又经过整编和休整,兵员和装备得到补充升级,无论战力、士气和信心都处于巅峰,真正打起来,我军还真不是这些装备精良的国军对手。

20230807125426831 - 四平保卫战共产党指挥官

经过数日激战,国民党军各个方向的攻势均取得顺利进展,诸路大军齐头并进,对我军扼守四平街咽喉的塔子山阵地形成三面包围,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大举围攻。尽管我军竭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多,为防止更大损失,不得已奉命撤离阵地。

塔子山失守后,形势更加严峻。国民党新编第6军继续迂回到四平东北,企图截断我军退路。林彪一看战场形势不利,而我军伤亡较多,无力反击,为保存实力,下令连夜撤出战斗。国民党军得以顺利进占四平街,四平保卫战至此正式结束。

但国民党军东北地区最高长官杜聿明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他下令继续追击,打的林彪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一退再退,简直溃不成军,不但丢掉了长春,还一直被追击到松花江以北!杜聿明本来想一鼓作气,继续追击,但蒋介石出于慎重考虑,再加上美国人的干预,遂下令停止了追击,林彪好歹逃过一劫。

关于四平保卫战的伤亡人数,双方记载并不一致。国军称此战(含追击作战)伤亡官兵4000余人,我军伤亡8万余人,但我军记载自身伤亡8千余人,国军1万6千余人。不管哪个数据更准确,毫无疑问的是,这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惨痛最耻辱的一次溃败,足以让他铭记终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