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卫子夫最后之所以选择自缢,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20241010220203228 - 卫子夫最后之所以选择自缢,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卫子夫的一生完美地验证了现实生活远比小说精彩。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在汉宫49年,居后位38年。历史上对其评价极高,赞其为"一代贤后"。

  有句话叫“哀莫大于心死”,卫子夫最后之所以选择自缢,主要是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受野史和一些影视剧的影响,说卫子夫受宠几十年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卫子夫不过得宠15年。在其之后,刘彻宠爱的女人特别多,像我们所熟知的李夫人和钩戈夫人。

  在汉朝,除了高祖刘邦之外,若论文治武功,就当属汉武帝刘彻的名字最为响亮。仅就成就而言,他甚至超过了先辈,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其中的"汉"就是指汉武帝时期。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一代枭雄刘彻的身边自然也少不了“贤内助”。显然,卫子夫当属后宫众多嫔妃中最为耀眼的一位。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好女人,刘彻为什么会让她自缢而亡,莫不是卫子夫步了吕后的后尘,搞起了外戚干政,抑或是她触犯了“逆鳞”?都不是!卫子夫的命运是由儿子决定的,她因儿子封后,又因儿子丧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帝、后初遇:这是姐姐平阳公主设的一个局

  司马迁《史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莫不是都为了一个“利”字?这真不好说,至少发生在平阳公主身上就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

  当年,汉景帝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纳了平民妃王姪,之后几年陆续生了3个女儿,其中之一便是后来的平阳公主(卫青之妻)。

  这么算起来,平阳公主就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姐姐。当时的卫子夫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其母是平阳府的家奴。这么看来汉武帝根本不会跟卫子夫有交集,但恰恰是姐姐平阳公主的苦心经营,才让弟弟刘彻与卫子夫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平阳公主之所以设这个局,也是为了“权利”二字。说道这,我们先引入另外一个人——陈阿娇。没错,就是“金屋藏娇”的女主角。

  陈阿娇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两人青梅竹马,属于表姐弟的关系。汉武帝能继承皇位,陈阿娇的作用不能忽视。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景帝姐姐,一个在皇帝面前说话很有分量的女人。刘嫖为了让女儿将来成为皇后,与刘彻母亲王姪联手,将栗姬母子扳倒,促成了刘彻的太子之位。

  公元前141年,刘彻登基,陈阿娇被封为皇后,很明显,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但不管怎么说,刘嫖的愿望得以实现。可是让长公主刘嫖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的肚子不争气,一直没有怀上孩子,再上养尊处优与居功自傲的态度,让汉武帝很不爽,甚至渐渐影响到了夫妻感情。

  在那样一个“母凭子贵”的封建时代,陈阿娇的懊恼自然无处诉说,汉武帝也逐渐频繁出入于其他嫔妃寝宫,这才有了刘彻与卫子夫的“邂逅”。

  很巧,平阳公主的这个做法,像极了前辈刘嫖的做法。当年刘嫖频繁敬献美女给汉景帝刘启,就是为了博得弟弟的好感,为了自己能在权力面前呼风唤雨,能有享不尽的富贵荣华,所以刘启身边的栗姬对这位姑姐恨之入骨。反观平阳公主,她将卫子夫推荐给弟弟刘彻的做法,简直就是刘嫖“成功经验”的升级版。

  弟、甥居功至伟:卫子夫格外受宠

  卫子夫能与汉武帝有一面之缘,平阳公主功不可没。但除了平阳公主,陈阿娇的“推波助澜”也不可忽视。

  陈阿娇没有给汉武帝产下一男半女,以至于夫妻俩的关系到了冰点。陈阿娇为了自己的皇后之位更是不择手段,采用所谓的“妇人媚道”来博取汉武帝的欢心,不成想,这招邪门歪道不但没有起作用,反而引火烧身。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以“皇后失序,惑于巫祝”罪名废黜陈阿娇。这位可怜的皇后自此退居长门宫。

  从公元前138年卫子夫入宫,到前128年,卫子夫生下皇长子刘据,这10年间,是卫子夫最为受宠的时光。随着皇子刘据的诞生,加上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卫子夫很快被立为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

  前122年,刘据被立为皇太子,卫子夫的地位也因此达到了顶峰。

  在后宫,卫子夫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但若提起宫外两个人,则更让这位太后风光无限。这两个人就是她的弟弟和外甥,就是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卫子夫的娘家人,但请不要误会,卫青、霍去病可没有沾皇后的光,严格意义上说,是卫子夫沾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光。

  众所周知,汉武帝雄才大略,他乐意步履不停开疆扩土,所以人才对他尤为重要,而卫子夫的娘家人在这方面表现得就很突出。

  从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启了汉朝对匈奴战争的序幕,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汉匈战争暂告一段落,在这十多年中,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数次大规模、高强度的战争,而让汉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就是卫子夫的两位家人,一位是她的弟弟卫青,一位是她的外甥霍去病。最终,二人因功受封,卫青拜大将军,霍去病拜大司马、骠骑将军。

  众所周知,卫青、霍去病,帝国的两位铁血青年,尤其是19岁的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在当时堪称传奇,让大汉帝国威名远扬。

  由于弟甥两人于汉朝居功至伟,这让卫子夫在宫中倍儿有面,当然,对于巩固卫子夫母子在宫中的地位,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情帝王家:一代贤后香消玉殒

  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卫子夫身为汉武帝的皇后,弟弟卫青为汉武帝的大将军,侄子霍去病也是名震天下的冠军后,儿子则是当今太子,可是卫子夫最后的结局却是自杀而死。这不免让人心生疑惑。

  前文有述,卫子夫的死,与儿子刘据有关。晚年的汉武帝受到巫蛊之祸的影响,疑心很重,从来忌讳巫术的他从阿娇时期就被牵扯进去,一直没有脱身,到晚年更加笃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他也步上了秦始皇的后尘,一个希望长生不老,一个惧怕巫术诅咒,只是汉武帝表现得更为偏执。

  刘据出生时,汉武帝已经29岁,不出意外,刘据就是未来的接班人。但后续一些新情况的出现,让刘据的太子之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太子刘据之后,汉武帝又分别得了刘闳、刘胥、刘旦、刘髆及刘弗陵五个儿子。可以想象,如果太子刘据一个不是,汉武帝换太子那是分分钟的事。事实上,当了30多年太子的刘据,最终还是被小弟刘弗陵给替了。此外,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种种表现也是“差强人意”,大有“子不类父”的刻板印象,例如汉武帝好动,喜欢改制、用法、兴利,而刘据性格好静,仁恕温谨,政举与汉武帝正好相背,这很难讨汉武帝欢心。

  当权者喜欢什么,就会有心怀鬼胎的人钻研什么。汉武帝对太子刘据态度的悄悄变化,导致朝中势力暗中分化,有拥护太子的一帮人,也有奉迎汉武帝的一类,当然后一类人还另有所图,比如按道侯韩悦、水衡都尉江充、黄门苏文、丞相刘屈氂、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等。

  早在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牵头与众大臣就奏请汉武帝做了一个重大的举措,让其他皇子到外地就藩,于是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就成了第一批就藩的诸侯王。再后来就是昌邑王刘髆。刘弗陵出生于公元前94年,两年之后巫蛊之祸爆发,所以也就没有成为诸侯王。不难看出,霍去病是在维护刘据的利益。

  况且这个举措还规定藩王不得私自入京,这等于是剥夺了他们参与嗣位之争的资格。但是,霍去病于当年去世,卫青于前106年去世,这就意味着刘据先后失去了两大靠山。再加上汉武帝与刘据关系的日渐疏离,一些平时对刘据有所忌惮的人,也没有了敬畏,这就是后来江充敢于与刘据对抗的原因。

  小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收敛,惧怕将来太子降罪的江充,乘汉武帝重病之际先发制人。公元前91年,江充以“巫蛊”陷害刘据,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这引来丞相刘屈氂攻打太子。刘据与正规军激战数日,卫子夫派人动用皇后的印玺和权力协助太子,最后太子喋血京师,兵败逃亡,最终被追杀于湖县。此时,正在甘泉宫静养的汉武帝赶回长安。

  汉武帝问责的时候,卫子夫成了罪魁祸首。

  刘彻不由分说,直接派人收走卫子夫象征皇后权力身份的玺绶。其实早在汉武帝跟刘据产生间隙的时候,卫子夫就已经失宠,而面对此时太子的“谋逆”大罪,汉武帝追究责任,当然要拿卫子夫说是。卫子夫对于这一切百口莫辩,她此时也不想多费口舌。

  细分析不难看出,卫子夫以死明志的原因就是绝望。在儿子刘据起兵的前一年,卫氏家族就遭受了重创。姐姐卫君孺举家被诛,稍后又株连了自己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与诸邑公主,还有侄子卫亢等人。刘据兵败被诛之后,其他三个儿子也被追杀,卫子夫唯一的亲人就是尚在襁褓之中的曾孙刘病已(汉宣帝)及对她冷眼相看的汉武帝。所以,此时的卫子夫万念俱灰,生无可恋,和汉武帝过了一辈子的她很清楚丈夫的为人,知道事情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她没有给汉武帝治罪的机会,也没有给自己辩解的机会。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如果能换得儿子的性命,卫子夫肯定能豁得出去,只是她始终未能实现这个愿望。

  “苟富贵无相忘”,仔细想来,值得玩味。卫子夫做了38年的皇后,其受宠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就在卫子夫死去的那一刻,汉武帝也没有后悔,因为那么多家人被他诛杀,足见他的无情。何况,他还将卫子夫用一口薄棺,草葬于桐柏亭,连陪葬皇帝的资格都不给。不难想象,即便卫子夫以死“谢罪”,也未能波动汉武帝心中那根曾经付出真爱的心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