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如果历史上没有多尔衮,清朝还会存在吗?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仔细观察历史我们会发现,往往最大的变动就是由几个最关键的人推动的,那么如果没有多尔衮,大一统的清朝还会存在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一、多尔衮退出皇位竞争,保证了集团的团结。

  皇太极死得比较突然,压根就没留下遗嘱。他的儿子们和弟弟们,都是夺位热门。尤其是他的长子豪格,和十四弟多尔衮。

  豪格手里有两黄旗和正蓝旗这3个旗的人马,而多尔衮手里,则有两白旗的人马。此外正红旗、正蓝旗、正黄旗中,也有不少宗室贵族是支持多尔衮继位的。

  这么一来,豪格和多尔衮,基本形成了势均力敌的态势。从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多尔衮这不是捣乱嘛!子承父业是天理。

  可那是女真人,按照女真人或者蒙古人的旧俗,子承父业和兄终弟及,都是合理合法的事情。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以后,不就是他弟弟金太宗完颜晟继位嘛!所以说,多尔衮参与竞争皇位,一点儿毛病都没有。

  如果事态这么发展下去,那多尔衮集团和豪格集团势必要内斗。一旦八旗内部打了起来,那清朝再想入主中原,那就是痴人说梦了。任何一个集团,最忌讳的就是内斗。

  很显然,多尔衮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可能改变全天下的历史。这个时候多尔衮想到了自己父兄们的努力,努尔哈赤、皇太极花了那么多年的功夫,才打造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清朝,难道就要葬送在自己手里吗?

  最终多尔衮作出了退让,既然两黄旗是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那么就让皇太极的幼子,6岁的福临继位好了。这么一来可以堵住两黄旗的嘴。

  多尔衮作为皇叔,手握兵权,自然可以成为摄政王。豪格作为皇兄,是皇位的最大威胁者,自然不能负责摄政工作。这种处理方式,是解决内斗的最好办法,也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好办法。

  换个人来,很有可能会导致八旗内斗,那不完犊子了嘛!即使豪格斗赢了,八旗实力也会严重受损,那就别想着入关了。

  二、多尔衮选择招降吴三桂,而不是救援吴三桂。

  李自成杀入京城以后,其实多尔衮压根就不知道关内什么状况。那时候又没有手机,无法刷新闻头条。所以说一切都要看统治者的第六感了。

  最初吴三桂选择投降李自成,而且将山海关交给了降将唐通,自己带着5万关宁铁骑,前往京城接受李自成的检阅了。

  可半路上,吴三桂得知自己家被李自成给抄了,老爹被李自成揍了,就连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给霸占了。

  这还得了?吴三桂差点没气炸了,二话不说带着5万大军杀回山海关,不仅赶走了唐通,还顺便收编了唐通手下的3万杂牌军。

  多尔衮只知道关内发生了大事,却不知道李自成和吴三桂已经闹掰了。吴三桂显然不是李自成的对手,李自成号称手握百万雄兵,对付吴三桂那七八万人,还是很轻松的。

  这个时候吴三桂向多尔衮发出了求援,他表示,如果多尔衮相助,那么将来可以割让部分土地给清朝。

  多尔衮呵呵一笑,没有搭理吴三桂。很显然,裂土相报不是多尔衮的目的。可如果换一个人呢?估摸着早就动心了吧?毕竟努尔哈赤、皇太极打了几十年,也没拿到关内的寸土啊!

  见多尔衮没有相助的意思,吴三桂磨蹭了半天,只好选择了剃发投降。也就是说,吴三桂本来是打算和多尔衮成为盟友关系,结果吴三桂成了多尔衮的部下。

  这种外交手段,一般人是不具备的。多尔衮在不清楚关内动向的前提下,能够准确做出判断,可见他的第六感有多强了。他是怎么认定了,吴三桂不会再次投降李自成的呢?

  三、多尔衮选择渔翁得利。

  这还没完,多尔衮的权谋之术不仅于此。答应了吴三桂,不代表立马出兵救助吴三桂。李自成知道无法招降吴三桂了,因此亲自带着10万大军杀向山海关。

  双方在山海关的一片石展开了大战,战况异常激烈。吴三桂期间多次派人请多尔衮支援,多尔衮都只是敷衍了事。

  这是什么情况?原来多尔衮已经猜到了关内的局势,李自成和吴三桂争雄,无论谁获胜,对清军都没有好处,只有他们俩都战败了,清军才能渔翁得利。

  多尔衮明白,自己手里那10几万八旗兵,根本不足以同时解决李自成和吴三桂,那么只有等他们俩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才能达到掌控全局的目的。

  等到吴三桂快扛不住的时候,多尔衮这才下令让八旗兵一拥而上。李自成的兵马也在高强度作战中损失惨重,哪里还挡得住八旗精锐?因此一眨眼功夫就战败了。

  至于吴三桂这边,他的关宁铁骑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此后吴三桂要想东山再起,就必须要依靠清军的力量。这么一来多尔衮终于掌握了这盘棋的主动性。

  如果换一个人来,他能否如此准确地抓住出战的机会呢?提前出手,那么李自成和吴三桂都还有一定实力,将来李自成不好对付,吴三桂不好控制。晚点出手,吴三桂那点人马可能就被折腾光了,到时候山海关落在李自成手里,再想打下来,可就不容易了。

  四、迁都北京,以图进取。

  当时八旗军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李自成在京城匆忙登基称帝后,随即放弃了京城,跑路回到了西安。这个时候清军顺利地拿下了京城。

  多尔衮再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当时清朝的都城在盛京沈阳,清朝各大贵族们的不动产也都在这里置办好了。

  这个时候,多尔衮认为应该迁都北京,以此为基础,建立万世不拔之基业。这事儿对很多贵族来说,是有巨大冲击力的。一旦迁都,这些贵族购买的学区房可就不好使了。

  为此大量贵族表示拒绝,认为北京是清朝的前线,迁都到这里太危险了。可多尔衮却觉得,以北京为根据地,以图进取,雄霸九州,这才是父兄们都想办成的事情。

  所以说,多尔衮在关键时刻,顶着被贵族们谩骂的风险,毅然决然选择迁都。1644年9月,顺治帝从盛京赶往京城,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正式迁都北京。

  说老实话,这事儿的压力的确不小,把大本营放在最前线,你做得出来吗?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把家底都给败光了。多尔衮偏偏就是有这种气魄。

  拿下了北京,清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山西、河北、山东等大片地区,这就是选择的重要性。如果不迁都,很多降将们可能没那么容易投降,他们会觉得你们只是来抢劫的,抢完了就走,我们凭什么跟着你们混呢?

  总结:历史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关键人物造就的。

  很显然,多尔衮作为清军的领头人,就是改变历史的那个人。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准确无误地将清军往正确的方向带,这才造就了276年的大一统清王朝。

  当然了,入关以后,多尔衮也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比如说圈地运动,比如说剃发易服等等,差点儿又把清军给赶了回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