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千里共婵娟”写的不是爱情,他写的是兄弟之情。这句诗出自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日。当时苏轼因与变法者意见不同,被贬至密州。在中秋节,因无法与其弟苏澈相会,心中愁绪万分,作下此词。
千里共婵娟是指爱情吗?
“千里共婵娟”不是指爱情,是指亲情。
“千里共婵娟”中的“共婵娟”愿意是嫦娥,这个典故出自于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在这里,婵娟是指月亮。在这句词里,词人表达了只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健康,不管相隔多远都可以一起看到中秋那皎洁的明月的愿望。
苏轼有个对他关系很好的弟弟,也是一位大文豪,叫做苏辙。苏轼在山东的密州任官,而他的弟弟苏辙而是在山东的齐州任官。密州是今天的诸城,齐州是今天的济南。但是按照古时候的规定,即便是在一个区域做官,亲兄弟俩,也不可以随意走动。所以这一别就是好几年。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面对一轮明月,苏轼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辙,于是写下了这一首“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
所以“共婵娟”的不是恋人,而是兄弟。
《水调歌头》这首词意境豪放壮阔,情怀乐观旷达。在词人与月亮的“对话”中,表达了词人对月亮的向往之情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因此,这首词在后世备受推崇。关于现在用“千里共婵娟”来指爱情,是后人自己慢慢演化运用而来。
千里共婵娟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轼亦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千里共婵娟全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千里共婵娟全文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