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他是西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杜预的后人,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配享文庙和武庙的人。
杜甫24岁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落第,落榜后的他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第二次应试因为权相李林甫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导致所有参考的士子无一入选。
杜甫因此在长安困顿十年,才华未能得到施展,生活非常贫困,44岁那年,他的小儿子活活饿死。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彻底改变了杜甫的生活轨迹,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又因为仗义执言被贬华州。
迫于仕途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公元759年,他放弃华州司空参军职务,携带妻儿西去秦州,之后一路流浪到了成都。
在成都得到好朋友高适和严武的关照,在成都郊外浣花溪建造自己的草堂,在乱世中过上几年稍稍安稳的生活。
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此时高适早已调离成都,杜甫在成都失去了生活依靠,不得不再次携带妻儿走向漂泊之路。
在杜甫的诗作中,自从他离开长安西去秦州之后,就一直有意无意地抒发自己漂泊他乡的孤独感,比如“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比如“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而他在出蜀之后,在渝州到忠州的途中所写的一首诗《旅夜书怀》,更是把心中的孤独感写到极致。
这是一首行旅诗,也是一首山水诗,景中见情,寓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首联写江夜上的近景,这是一个春风微熏的寂静的夜晚。
危樯:高高的船桅杆。独夜舟:诗人自己孤零零的夜泊在江边。
我把一叶小舟系在微风轻拂的青草岸边,只有孤独的桅杆高高耸立,还有一个孤独的我。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颔联抒写磅礴大气的远景,星空低垂,原野一望无垠,大江在汹涌奔流,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翻涌起伏。
“星垂”感受原野的广阔,“月涌”渲染江流的气势,用雄浑的背景来反衬诗人的孤寂和孤单。
这两句很经典,一句写岸上,一句写江中,可以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媲美。
但是王维用简单的十字勾勒了大漠的壮丽,杜甫的诗句却别有深意,平野与星空,让人联想到宇宙的永恒,而江流与月影却让人想到时光的流逝。
诗人置身如此广阔的天地之中,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孤苦伶仃,于是引出下联。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一生所追求的岂是因文章流芳百世,我想实现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经世济时之志向,却因为自己垂垂老矣,一身病痛而不得不作罢。
这两句读来很是无奈,还带着一点愤慨之情,诗人这一路流离失所,辗转飘零,此时对朝廷已经彻底心灰意冷,可以说他曾经的希望彻底破灭。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没有实现生前之功业,也没有实现身后之声名,如今自己漂泊不定,找不到人生的归宿,飘飘然如同天地之间一只四处飘游的沙鸥。
这一联是千古名联,是杜甫对自己一生境遇的思考,我们活在茫茫宇宙间,渺小得如同一粒微尘,不足为道。
有心想要为国效力,但是身逢乱世,自己只是一介无用的书生,抱负无处施展,唯有一腔赤城之心忧国忧民。
这样清楚的觉察,杜甫的内心是悲哀的,也是孤独的,但是他仍然无怨无悔, “天地一沙鸥”,这样孤独的坚持,正是杜甫自己的精神写照。
正如他所期盼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在那个风雨飘零的乱世里,诗圣用他的家国情怀,温暖了当世的人们,也温暖了千万的后来人。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您是否也喜欢杜甫的这首五言律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