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于谦在死之前发生了什么?隐藏了什么真相?

20241010220203228 - 于谦在死之前发生了什么?隐藏了什么真相?

  说起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句话叫“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于谦之死,乃是明朝政治潜规则使然,更是于谦作为官场边缘化、信奉儒家文化而导致的孤立和格格不入,最终,明朝第一国士冤死于刀下。

  一、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公元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大败,明英宗被瓦剌所俘。之后,瓦剌铁骑一路南下,一路烧杀掳掠,紫禁城危在旦夕。为了大明安危和政治接续,内阁首辅徐有贞建议监国朱祁钰迁都南京,暂避锋芒。此举遭到兵部侍郎于谦的极力反对:“敢言迁都者斩!”徐有贞被于谦挤兑得无地自容,从此他也对于谦心生恨意。

  为了社稷安危,国不可一日无君,另外,于谦为了彻底打消瓦剌以英宗为诱饵进行一系列的政治讹诈,于是跟皇太后建议,立即拥戴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太后应允后,朱祁钰登基,改年号为景泰,封于谦为兵部尚书,并命他全力做好北京保卫战相关事宜。

  二、“北京保卫战”前后

  在于谦的极力主张和努力下,北京由当时守城不到10万的守军,最后一度招募士兵达20万,一同效力于谦。北京保卫战最后取得了胜利,随后瓦剌军退出长城以外。之后瓦剌为了自保,也主动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还。

  然而此时的紫禁城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出门迎接朱祁镇的是弟弟朱祁钰,一个新帝王。朱祁镇随即被送至南宫“颐养天年”。

  我们知道,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用实力打了徐有贞的脸,一反一正,于谦成了替君分忧的忠臣英雄,而徐有贞虽然也为朝廷分忧,却成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个中缘由徐有贞有苦难辩,他对于谦的恨,又记上一笔。

  可我们知道,于谦由于个性使然,其实他对徐有贞倒没有什么芥蒂,而且对于徐有贞想争取国子监一职,去拜托他在皇帝面前求职时,于谦还是很爽快地答应了,只是朱祁钰没有答应。这在徐有贞看来,于谦肯定又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才让自己颜面扫地。于是徐有贞对于谦的恨已经超出了底线,甚至想除之而后快。

  三、“明朝第一国士”之死

  “夺门之变”加速了于谦之死。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朱祁镇复辟之后,于谦就成了替罪羊,他被朱祁镇视为“主谋”。对于于谦的态度,朱祁镇虽然声称“谦着实有功”,但此时因徐有贞和石亨等人积极策划了这次夺门之变,才能让自己成功夺回王位,他们的感受不得不顾及,所以按照他们的心思来说,于谦必须得死。

  徐有贞:“若不杀谦,此举(夺门之变)无名!”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于谦又被冠以“谋逆罪”,终被朱祁镇所杀。后来锦衣卫在查抄于谦家的时候,“四壁萧然,家无余资”,虽然明宪宗时期于谦被平反,但一代忠臣在那个时候冤死,对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