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末内忧外患,崇祯皇帝到底有没有机会挽救明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种说法。有抱怨天气的,如明亡于小冰期;有抱怨党争的,如东林党排除异己;还有抱怨祖宗的,如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可事实上这些说法都过于片面。像明朝这种体量的帝国之所以会轰然倒塌,那必然是由许多长期问题累积导致的从量变到质变,并不是单个原因就能造成绝杀的。那么问题来了,明末内忧外患,末代皇帝崇祯到底有没有机会力挽狂澜呢?
不少明史爱好者认为崇祯皇帝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正是他一意孤行才造成了明朝不可挽回的败局,其实这种指责对崇祯皇帝颇为不公。至于说为什么不公,那就得先来看看明朝后期两个直击要害的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明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权贵阶层用各种手段从农民那里巧取豪夺,强占土地,或是以劣地换良田。明朝的国家制度让这些权贵们可以通过特权免于向国家缴税,而农民失地之后又无税可缴,这就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朝廷没钱可用就只能向下面增派收税任务,如让明末百姓深恶痛绝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然而原本最应该被加征税赋的权贵们却依旧有办法可以逃避征收,结果朝廷的绝大部分增收负担就落在了无权无势的普通农民身上。这就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许多不堪重负的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最终演变成燎原之势的义军烽火。
第二个问题是明朝后期一面要对抗关外的清军,一面要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军,长期两线作战耗尽了国家的财力。朝廷没钱就只好多征税,税赋加重又导致参加起义的农民越来越多,朝廷又要支出更多军费用于战争。大明王朝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进了死循环之中。
崇祯皇帝在位时期,上述两个超级大难题就已经摆在他面前。虽说农民起义在崇祯朝初期刚刚萌芽,但以当时的环境而言,大规模起义已成了必然趋势。此外,像吏治腐败、党争、天灾等问题也时刻困扰着这位初登皇位的帝王,随便哪一个都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有人说崇祯刻薄寡恩,对人对己都极为吝啬。这话确实是没错,但崇祯小气的另一个原因却是他手里真的没钱。皇帝富有四海,说没钱恐怕没几个人会相信。是的,李自成也是这样想的。后来他率起义军攻下北京后在紫禁城里挖地三尺找银子,结果把宫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拆下来算算总价值也不足十万两银子。
崇祯在位前期还能缺斤少两地给军队发粮饷,后期就只能靠“打白条”和“画饼”来应付了。将军和士兵们想谈钱,皇帝却只和他们谈理想。后来没什么人愿意为理想而卖命,于是固若金汤的北京城就轻而易举被李自成攻破了。
还有人说崇祯不会用人,把许多名将都白白折掉了。可事实上,当时的大明王朝最稀缺的并不是袁崇焕、孙传庭这些会打仗的将领,而是像管仲、桑弘羊这种会搞钱,能搞钱的财务高手。钱不到位,其他说什么都没用。更何况明末的这些名将也只是打起义军很牛,遇到关外的清军照样歇菜。因此即便崇祯皇帝没处死袁崇焕,没逼死孙传庭,明朝的结局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崇祯皇帝根本没机会挽救明朝,哪怕是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崇祯身边给他出谋划策,那也很难力挽狂澜。因为当时明朝所面临的难题都是一环套着一环,哪个都不容易解决。你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吧,权贵集团不答应;不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吧,底层百姓们不答应。你想先搞定关外的清军吧,实力不允许;你想先搞定起义军吧,清军又时不时就给你来个入关打野,让明军时刻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此外,崇祯皇帝既没什么办法搞钱,也没什么办法不烧钱。所以明朝持续掉血直至衰竭的情况根本无法改变。唯一能续命的机会就是提前放弃北部,退守江南半壁江山,提前让明朝变成南明,除此之外别无他解。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北略》、《平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