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敏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清朝因对割据四川的张献忠劝降未遂,派出肃亲王豪格统领满汉大军前往征讨。
当年五月,豪格率部夺取汉中,有了对张献忠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
此时的张献忠不仅面临着清军的威胁,还面临着南明势力的威胁。
此前一年,即南明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军队就攻占了重庆,堵住了张献忠出川东进的道路,并以重庆为根据,不断蚕食张献忠占据的地盘。
当清军占据汉中后,张献忠就要马上做出选择,是跟南明死磕还是跟清军死磕?
至于两面作战,以张献忠的实力,想都不要想。
经过深思熟虑后,张献忠的决定是北上抗清,并在出发前,干了一件今人会觉得灭绝人性的甩包袱的事情,即杀妻灭子。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吴伟业在所著的《鹿樵纪闻》中记载了这一事件:
有道人谀之曰:“陛下即天神,终当遗弃一切,仍归上界。”黄虎大悦,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而谓孙可望曰:“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为人所擒,汝终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遂分其兵为四:属可望,及李、刘、艾三养子,弃成都北出。
都说“虎毒不食子”,张献忠不可谓不疯狂。
类似疯狂的事情,在明末农民起义领导人身上出现并不稀奇,跟张献忠齐名的李自成的部下们也早就干过。
约在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三年(公元1639年至1640年)时,李自成被明军包围在山中。
当时李自成需要轻骑突围,为避免家眷变成累赘,他的部下刘宗敏就带头杀掉了自己的妻妾,进而带动其余将领杀妻杀子(成年的有战斗力的估计就留下了)。
《明史·流贼传》中记载:
贼将多出降。刘宗敏者,蓝田锻工也,最骁勇,亦欲降。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曰:“人言我当为天子,盍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宗敏诺,三卜三吉。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走河南。
可见,这些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领导人们,在危急时刻,全是只顾自己,不顾妻儿的狠人。
刘宗敏杀妻是为了不耽搁李自成的造反大业,表明跟随李自成造反到底的决心,妻、子在他的眼中,就是沉重的包袱,麻烦了,就甩掉。
到张献忠这里,又干了异曲同工的事情。
不过,张献忠干这事的性质,跟刘宗敏他们又有所不同。
刘宗敏等李自成的部将们,当时是陷入绝地,要突围,只有壮年男子有机会突出去,妻、子迟早落入到明军手中。
而张献忠在下决定时,他和他的部下们并没有陷入死地,张献忠是能有多种选择的。
比如,安排亲信带着自己的妻妾和儿子躲藏在山中,即使自己将来失败了,也可以让她们隐姓埋名,继续生活下去。
但张献忠却选择了最残酷,最丧心病狂的做法,这是为什么?
首先,张献忠是为了收买人心,保证大西军主要将领能支持北上抗清的决定。
张献忠决定北上抗清,是因为没有实力两面作战,为了全力跟清军作战,他需要放弃在四川经营了两年多的根据地(崇祯十七年末,公元1644年,他在成都称帝)。
不放弃的话,不但无法集中精力,也还要面对南明军队的进攻。
但是,放弃早就被大西军各级将领当成根基之地的四川所占州府,不准备再回来了(有文献记载,张献忠北上前,把成都烧了),内部一定是有反对声音的。
这些反对的人中,很可能还包括他的四大义子,即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张献忠称帝后,将其所属军队共划分出了一百二十个营头,四大义子就统帅合计七十个营头:
又命孙可望为平东将军,监十九营;李定国为安西将军,监十六营;刘文秀为抚南将军,监十五营;艾能奇为定北将军,监二十营。
所以,要统一大西军全军的思想,跟着自己一起北上抗清,张献忠需要先说服四大义子赞同自己的想法。
而张献忠说服四大义子的做法就是,提前让孙可望成为大西国的继承人,“汝终为世子矣”,并杀掉儿子证明心迹,换取他们的全力支持。
其次,张献忠要为自己有可能战死做准备。
在此之前,张献忠没有怎么跟清军交战过,他不大懂清军的战法,也无从判断大西军跟清军交手会怎么样。
但他可以比较,张献忠当初是被李自成逼得向四川发展的,甚至被逼到,只要李自成在,他就不敢过长江。显然,这可以从侧面证明,张献忠打不赢李自成。
可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不但人多,且战斗力或许在张献忠的大西军之上,在清军的攻击下,都没能坚持到一年就被打垮了(张献忠决定北上抗清时,李自成已死)。
这么一比较,张献忠应该心中有数,北上抗清实则危险重重,自己也有可能被俘或战死,因此,要提前做好万一出事后,内部能继续保证团结的准备。
张献忠如果出了事,大西军内部一定会乱的,如果他的亲生儿子活着,难免有人会用他的儿子做文章。
他的儿子又年幼(有文献记载当时才1岁),就算继承自己的位置,也只能是傀儡,并极有可能成为大西军分裂的导火索。
实际上,就有野史著作中记载,张献忠死后,四大义子就跟其妻(存疑,张献忠不是杀了妻子吗?)产生了很深的矛盾,如《粤滇纪略》中记载:
可望等奉伪皇后为主,驻遵义桃源洞。诸贼每早必先往朝,凡事奏请而行。伪宰相汪某(汪兆龄)辅之,每公会议事, 犹傲据诸贼上......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上述记载中张献忠留下来的皇后未必存在,可张献忠生前信赖的文臣汪兆龄跟四大义子有矛盾是可信的。
这位皇后跟汪兆龄后来都被四大义子干掉,并且,在干掉他们之后,四大义子毅然恢复本性(此前,他们都跟随张献忠姓张)。
如此记载为真,可以想象到,这还是张献忠已经没了亲生儿子的情况下发生的故事,如果他的幼子存在,估计混乱更大,四大义子说不准还会做出更不堪之事。
所以,为了免掉后患,张献忠干脆杀掉了儿子,在收买四大义子之心的同时,也为未来自己在抗清战场上出现意外,做了最后的交代。
当然,如果张献忠能抗清顺利,能在陕西打开局面(他北上抗清的目的之一就是回陕西),以后还会有儿子,是不是还让孙可望当继承人?未来的事情谁能说清楚?
以上就是我对张献忠北上抗清之前,杀妻灭子事件的分析,不管张献忠出于什么想法,毅然北上抗清值得赞扬,但杀妻灭子这种做法需要严厉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