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吴第一名将陆逊为何晚节不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为了报关羽之死以及荆州被夺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老臣的反对,尽起蜀汉全国之力,准备攻打东吴。
吴主孙权获悉此事后,当即派遣使者去往成都求和,但是刘备报仇心切,派人赶走了吴国使者后,挥军攻向东吴之境。
《三国志·卷三十二》: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率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吴主孙权见此战避无可避,便派遣东吴青年将领中的翘楚人物陆逊为东吴大都督,领兵五万前去抵御刘备率领的蜀汉大军。
当时,蜀汉皇帝刘备派遣蜀汉将领吴班、陈式统率蜀汉水军作为前哨部队,深入夷陵地区,刘备则是统率蜀汉陆路大军走陆路,来到猇亭,沿路扎营,蔓延几百里。
与此同时,东吴大都督陆逊统领吴国五万大军也赶到了猇亭处,然后进行设防扎营,抵御蜀军。
蜀汉皇帝刘备见东吴将领领兵前来,便命蜀汉将领前去叫战,吴军寨营中的东吴将领各个摩拳擦掌,欲要率部出营迎战,但是,东吴大都督陆逊却耐心劝止,命部下坚守不出,以此御敌。
但是,东吴大都督陆逊的这一举措,却令吴军寨营中的东吴老将们十分不理解,他们一个二个在陆逊的面前抱怨,并且在军中造势,逐步造成吴军军心不稳的局面。
陆逊见此局面,为了稳定军心,对那些一再不听劝阻,在军中造势的吴国将领进行了惩处,使得局面被稳定了下来。
而蜀军的这一边,多日的交战,吴军置之不理,这就使得蜀汉皇帝刘备有点沉不住气了,他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命令麾下的将士吴班带着一万多名蜀军老弱士兵,到吴军寨营中前叫阵,自己则是统领精兵在四周设下伏兵,以此来引诱吴军出击,然后进行伏击。
但是东吴主帅陆逊深知这是刘备的“伏兵之计”,便命吴军不可贸然出击,继续固守御敌,过了几日之后,蜀主刘备见吴军并不上当,只好将伏兵撤出。
《三国志》:备知其计不可,乃引伏兵八千,从谷中出。逊曰:“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就这样,东吴主帅陆逊坚守不出,与蜀汉大军对峙了近半年之久,这就使得上至蜀汉皇帝刘备,下至蜀汉兵士各个浮躁不堪,战意不再。
而这个时候,正值盛夏时节,天气异常炎热,蜀汉的水军将士在船上难以忍受,蜀汉皇帝刘备见状,便命蜀汉军士上岸,在树林茂密处与蜀汉陆军连营扎寨,以此来躲避暑热。
蜀汉军队的这一举动,全部都在东吴主帅陆逊的视野之中,陆逊认为破敌的时机已到,便上奏吴主孙权,表示自己要率军展开反击之势。
吴主孙权看过陆逊的上奏之后,表示了同意,随后,吴国主帅陆逊召集了吴军的将士后,宣布战令,对蜀汉军队由守转攻。
于是乎,在吴国主帅陆逊的统领之下,吴国军队采取火攻的战术,火烧蜀汉连营四十多座,使得蜀汉皇帝刘备措不及防,无法应对,遭遇大败,率领残兵败退回白帝城,没过多久就在白帝城愤恨而死,而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事就是决定三国大走向的夷陵之战。
这场夷陵之战不仅确立了吴国对于荆州的控制权,更是让陆逊这位东吴的青年将领跻身于三国名将的序列之中,更是成为一位可以比肩诸葛亮,司马懿的统帅之才。
而我们回顾陆逊的戎马生涯,就会发现他成名于夺取荆州之战,依靠谋略之术击败如日中天的蜀汉名将关羽,又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大败蜀主刘备,更是在石亭之战上大败魏国主力,令魏国名将曹休羞愤而死。
在这些战事中,陆逊未尝一败,可谓是周瑜之后的东吴第一名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功勋赫赫的东吴名将,却在晚年时“晚节不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
“晚节不保”的陆逊
陆逊由于功绩赫赫,在晚年的时候,被吴主孙权封为吴国丞相,主持吴国军政两界,陆逊也至此达到了自己仕途的顶峰。
但是就在这个时间点里却发生了一件宫廷大事,不仅令晚年的陆逊晚节不保,更是令陆逊愤恨而死。
当时,东吴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为了皇帝之位,斗的是“你死我活”,而东吴朝堂上的文武群臣们则是纷纷选择中立,让各自的子嗣分别站位孙和和鲁王孙霸,以此在储君之争中谋取利益的最大化。
东吴将领全琮获悉此事后,便写信将这个事情上报给了作为丞相的陆逊,陆逊看完信之后,忧心忡忡,陆逊认为私结党羽是古今最为忌讳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局面,将会令东吴朝局处于混乱之中。
因此在回信之中,陆逊劝解东吴将领全琮效仿“金日磾杀子”,避免他的儿子全寄日后成为乱臣贼子,全琮看了书信之后,十分愤慨,他没有想到陆逊竟会逼迫他杀子,这就使得全琮因为这件事情嫉恨于自己的老上司陆逊,与其产生间隙。
随后,全琮为了发泄私恨,与自己的儿子全寄一道,诬告陆逊的外甥顾承谎报军情,使得顾承被流放于外地。
后续,东吴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争愈演愈烈,老父亲孙权也参与其中,而孙权在二人争斗之中,更倾向于鲁王孙霸。
有一天,吴主孙权召大臣杨竺进宫商谈立储之事,表明自己想要立孙霸为储君,而这个谈话却被孙和的下属听到。
这个下属听后,便将这个事情上报给了孙和,孙和知道后,十分忧惧,当即请来了自己的幕僚陆胤,请他去往武昌,恳求他的族父陆逊为自己在吴主孙权面前说和求情。
随后,陆胤去往武昌之后,将孙和的请求讲述给了陆逊,陆逊听后,起初很是为难,毕竟这个事情牵扯到立储之事,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但是考虑到自己作为东吴的丞相,有责任和有义务在这件事情上挺身而出。
于是乎,陆逊便多次上奏吴主孙权,为孙和说话和辩解,而吴主孙权则透过上奏,发现自己与大臣杨竺的私人对话有所泄露,为此十分愤怒,一道指令,将牵连此事的杨竺、陆胤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在狱中,杨竺为求自保,将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了陆逊的身上,而与陆逊与亲属关系的陆胤则是为此保持沉默,这就使得吴主孙权以为这一系列事件都是陆逊在从中运作,因此便修书一封对陆逊进行了训斥和责问,而陆逊看过信之后,才知道自己成为了整起事件的“背锅侠”,他本想辩解,但是考虑到此事牵扯的人员太多,生怕触怒龙颜,引发一场杀戮,因此选择自己担负了下来,使得陆逊终究落了一个“晚节不保”的结局。
《吴录》: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於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胤当至武昌,往辞太子。太子不见,而微服至其车上,与共密议,欲令陆逊表谏。既而逊有表极谏,权疑竺泄之,竺辞不服。权使竺出寻其由,竺白顷惟胤西行,必其所道。又遣问逊何由知之,逊言胤所述。召胤考问,胤为太子隐曰:“杨竺向臣道之。”遂共为狱。竺不胜痛毒,服是所道。初权疑竺泄之,及服,以为果然,乃斩竺。
公元245年,陆逊内心太过愤恨,无处宣泄,致使忧郁成疾,病逝于府中,时年63岁。
陆逊病逝后,其子陆抗深知父亲生前的委屈,他将父亲的后事处理完毕之后,便进宫面见吴主孙权,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给孙权听,孙权听后,才知道自己误会和冤枉了陆逊,随后下旨洗清了杨竺指控陆逊的所有罪状。
陆逊,这位东吴第一名将,一生征战沙场,未尝一败,他本来可在百年之后,居庙堂之上,但是却在晚年的时候,擅自参与“立储之事”,触怒吴主孙权,导致孙权盛怒之下,对其进行了训斥和责问,令陆逊晚年不保,正是可叹陆逊一世英明,却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了自己的盛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