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曹袁之争,占据优势的袁绍为何败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魏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场东汉末年最精彩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袁绍起精兵十几万和率军不足三万的曹操在官渡展开曹袁势力的最终决战。
只见袁军连营绵延数十里,而曹军却跟袁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军不仅在人数上不占优势,而且曹军经过长时间的行军,军事精力也不及袁军。
01
此时无论是“势在必得”的袁绍还是“隔岸观火”的刘表、刘备、张绣、孙策等人。都一致地认为此战袁绍即便不能全部吃掉曹军也会使曹军元气大伤。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官渡之战最后的赢家却是“豪赌”的曹操,而且可以说曹操是完败袁绍。
而官渡之战除了彻底击垮袁绍集团,把袁绍“除名”以后的“三国霸主”外,而且也使曹操取代了袁绍的地位,将北方地区大部分收入囊中,为日后曹操统一北方、奠定整个三国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绍作为当时汉末最大的军阀,不仅坐拥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地,在击败公孙瓒后又拥有了沃野千里的土地、数不胜数的城池和带甲几十万精兵,而且手下不论文臣还是武将更是人才济济。而就是这“四个王带俩炸”的无敌阵容却输给了在各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曹操。但其实如果结合当时情况就可以看出,袁绍的失败既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有历史的偶然性。
袁绍失败的必然性更多地体现在他自己身上。其实早在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就评价袁绍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02
首先是袁绍不会善用人才,荀彧和郭嘉本来投靠的是袁绍,但是他却看不到二人的优点而不重用二人,导致人才流失到曹魏集团;官渡之战刚开战时,他任性格暴躁、有勇无谋的颜良为主将去进攻白马,结果颜良被杀,袁军惨败;官渡之战决战时他不派“河北四庭柱”的张郃、高览守粮仓乌巢而是让酒囊饭袋淳于琼去镇守乌巢,结果伴随着乌巢的火光,袁绍也从此销声匿迹在三国的舞台中。
而这是袁绍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历史上譬如此类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战国初期卫国有商鞅而当时的卫王却不识才,从而商鞅去了秦国;战国中期魏国有张仪和魏冉,当时的魏王却不重用,从而张仪和魏冉去了秦国;战国末年,魏国有范雎,当时的魏王却让他当“厕所保洁员”,从而范雎去了秦国;然而不论是商鞅、张仪、魏冉还是范雎都推动了秦国统一华夏的进程。又或者是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起初跟随的是项羽,而项羽不用,从而投靠刘邦,最终帮助刘邦成就霸业。
而袁绍手下的荀彧、郭嘉去了曹魏集团在曹操的争霸之路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张郃和高览投靠曹操后也在曹魏集团大放光彩。特别是张郃,在三国后期更是成为了曹魏集团的中流砥柱。
03
其次是袁绍刚率自用、犹豫不决且优柔寡断。这也是袁绍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刚愎自用体现在当袁绍剿灭公孙瓒想南下攻曹时,田丰认为经过一场大战后应该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元气,然后再伐曹,而不是去贸然出兵。
但袁绍一意孤行非要跟曹操开战;犹豫不决体现在,当曹操进攻刘备时,田丰劝袁绍派精兵偷袭曹军后方,袁绍却因为儿子生病而拒绝出兵,当曹操平定徐州后,田丰建议袁绍打持久战,而袁绍不听。优柔寡断体现在当许攸向袁绍提出进军许昌一战定乾坤时,而袁绍却大骂许攸一顿,将许攸赶出营帐外。
还有一个原因是袁绍没有处理好“内部问题”,这是袁绍失败的一个本质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处理好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从而导致他自己的三个儿子之间总是明争暗斗,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利益集团”的问题,袁绍手底下虽然谋士如林,但每个人都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所以他们出谋划策时总是为了自身考虑而不去站在大局上去决策,且总是各怀鬼胎、总是相互攻讦。所以袁绍集团虽然看似强大却如一盘散沙一样,一吹就散。
若是袁绍在打败公孙瓒后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话,便可以采取蚕食的策略,慢慢消耗曹操,即便没有采用蚕食策略的话若是在曹操攻打刘备时偷袭曹操后方的话便可以和刘备前后夹击重创曹军。
04
即便没有前后夹击曹军的话首战若是派张郃或者其他将领的话说不定会获胜。即便首战失利若是袁绍采纳许攸进军许昌的建议,说不定可以扭转官渡局势,甚至打败曹军。即便袁绍不攻打许昌,若是派张郃、高览去守乌巢,说不定可以延缓官渡进场。若是袁绍正确处理好“内部问题”的话,那么就根本不会有那么多的弱势。
而袁绍失败的必然性也决定了其失败的偶然性。袁绍失败的偶然性体现在荀彧和郭嘉正好投靠的是袁绍的对头曹操;袁绍正好派有勇而无谋的颜良为将;许攸正好带着袁绍阵营的机密去向曹操献计;袁绍正好派一个酒鬼去守乌巢......
袁绍作为东汉末年最有可能结束乱世的人,最后却落得如此结局。可以说是东汉末年的一大遗憾。
不过,历史上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遗憾而变得丰富多彩。若是袁绍早早结束乱世的话,中国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三国争霸的精彩故事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