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孙权死后,东吴七年之间,为何爆发三场政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252年,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病死,终年71岁。随着孙权的离世,此后的东吴政权走向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东吴内部不断爆发政变,在短短的七年之间,居然爆发了三场宫廷政变,不仅辅政大臣惨遭灭门,就连皇帝也遭到废黜。那么,东吴的政局为何会如此混乱呢?其实这与孙权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三场政变
孙权临死前,安排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诸葛恪为辅政大臣,总领东吴的军政。可是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253年十月,东吴爆发了第一场宫廷政变。辅政大臣诸葛恪被诱骗入宫赴宴,结果遭到东吴宗室孙峻的诛杀,其家族惨遭灭门之祸。诸葛恪死后,孙峻成为东吴的权臣,并于256年病死。之后,孙峻的堂弟孙綝成为东吴权臣。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主孙亮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因此与权臣孙綝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孙亮打算利用外戚除掉孙綝。然而消息泄露,孙綝先下手为强,于258年废掉吴主孙亮,改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皇帝。孙休对孙綝也非常不满,他在张布等人的支持下,于259年发动政变,让大将丁奉诛杀了孙綝。经过这一系列的政变,东吴走向衰败。
二、废长立幼
东吴这几场政变的根源就在孙权身上,主要是因为他在晚年废长立幼,导致皇权的衰落,从而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孙权有七个儿子,除了长子孙登、次子孙虑早亡外,他还有五个儿子可供选择。可是孙权偏偏废掉了三子孙和,改立最小的孙亮。孙和出生于224年,而孙亮出生于243年,连孙和的儿子孙皓都比孙亮大一岁。
孙和原本是孙权的太子,可是东吴后期爆发了“南鲁党争”,孙权的第四子、鲁王孙霸与孙和争夺储君之位。对此孙权没有及时处置,导致朝臣分为两派,斗争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孙权的爱女孙鲁班不断挑拨是非,在孙权面前诬陷孙和。孙和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可是却依然遭到废黜。废掉孙和后,孙权立了年幼的孙亮为太子,为东吴的混乱埋下伏笔。
三、错选辅臣
东吴的建立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北方流亡到江东的“宾旅寄寓之士”,另外一部分是江东本地的世家大族。另外,孙氏宗族也成为东吴政坛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东吴建立、稳固的过程中,孙权重用江东士族,任用顾雍为丞相,陆逊为上大将军。可是在孙权称帝后,他开始有意打压江东士族,利用南鲁党争,将陆逊逼死。
孙权临死前,对东吴政局进行了紧急安排,征调诸葛恪入朝,“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领少傅”,来辅佐太子。孙权最后确定的辅政大臣有诸葛恪、孙弘“及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这里面没有一个江东士族,导致权力缺乏制约与平衡。身为第一辅政大臣的诸葛恪在朝中缺乏根基,所以才引发了与东吴宗室的权力之争。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