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五阿哥胤祺与九阿哥胤禟同为宜妃所生,为何他却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历史上,康熙皇帝的五阿哥胤祺与九阿哥胤禟同为康熙非常宠爱的宜妃郭络罗氏所生。论年龄,胤祺要长于胤禟;论爵位,他是康熙皇子中仅有的三位在康熙朝就被加封的亲王;论“后台”,除了他的生母是“四妃”之一的宜妃外,他还是由康熙皇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更难能可贵的是,五阿哥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为数不多的立有军功的皇子。可就是这样一位条件如此出众的皇子,却并没有参与那场康熙朝晚年残酷、激烈的“九子夺嫡”。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让五阿哥胤祺置身于这场皇位争夺战之外,又是怎样的原因让胤祺放弃了染指皇位呢?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做个解读和分析。
五阿哥胤祺,康熙朝仅有的三位“皇子亲王”之一。
五阿哥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
宜妃郭络罗氏深得康熙皇帝的宠爱,有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对其是“眷顾最深”。郭络罗氏的出身并不高贵,可她却是非常难得的在没有诞育皇子的情况下就被晋封为嫔,相较于康熙皇帝的其他后妃,特别是诞育八阿哥胤禩二十年后才被晋封为嫔的良妃卫氏,却是要“幸运”许多,而这也足可见康熙皇帝对他的喜爱。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正式册封“四妃”,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宜妃仅次于大阿哥胤禔的生母惠妃那拉氏排在“四妃”的第二位,地位是要高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以及三阿哥胤祉的生母荣妃马佳氏的。
可即便是宜妃已经有了如此高的级别和后宫地位,并且按照规矩是可以亲自抚养自己所生的皇子,可康熙还是将五阿哥胤祺交给了自己的嫡母,也就是顺治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胤祺在当时太受宠爱了,不仅是康熙皇帝本人非常的喜欢,就连孝惠章皇后本人也非常地喜欢自己的这个孙子,而这也给胤祺带来的莫大的殊荣。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祺被康熙晋封为和硕恒亲王,与他同时被晋封的还有三阿哥胤祉以及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而这三人中,只有胤祺获封亲王爵位是最“名正言顺”的,因为只有他的晋封与“一废皇太子”事件没有关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以“太子不善,所行不孝”为由,第一次废黜的胤礽的皇子之位,随即而来的便是众位皇子为了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尤其是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等表现,让康熙倍感心痛和失望。最终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同时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晋封为亲王,七阿哥胤佑和十阿哥胤晋封为郡王,九阿哥胤禟、十二阿哥胤祹、十四阿哥胤祯(即后来的“允禵”)晋封为贝子,以对太子胤礽形成牵制。
三阿哥胤祉在“一废皇太子”的过程中,主动帮助太子胤礽,并且正是他检举揭发了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事情,可谓是助力康熙“复立皇太子”的“第一功臣”。至于四阿哥胤禛,则是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站在康熙一边,不仅支持康熙复立胤礽的安排,并且还积极为其他皇子求情,被康熙看作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反观五阿哥胤祺,整个过程中,他都将自己置身其外,没有参与其中,保持了绝对的中立,因而也得到了康熙的赞赏。
而他之所以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封亲王,更多的还是在于他的军功。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三次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五阿哥胤祺均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期间,胤祺受命亲领正黄旗大营参与了正面战斗,其勇武的胆识气魄与卓越的作战指挥才能也在此期间得以充分展现,令康熙皇帝对其是刮目相看,而胤祺也在这场“昭莫多大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也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卓著的军功,再加上他在“一废皇太子”期间沉稳、低调的表现,最终让康熙将其封为亲王,以借此来昭示其他皇子,甘为人臣、认真办事,同样可以获得殊荣和封赏。
两大“硬伤”,使得胤祺无法参与“九子夺嫡”。
历史上的五阿哥胤祺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老好人”,康熙对其的评价是:
“心性甚善,为人敦厚。”
就连日后登基的雍正都对他的这份极尽温顺、平和的性格大为称赞:
“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深知自己根本无法驾驭纷乱复杂的朝堂争斗,也无力应对残酷激烈的皇位争夺,于是对于“九子夺嫡”,胤祺选择了敬而远之。
当然,除了性格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两大“硬伤”让五阿哥胤祺无法进入到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
第一个“硬伤”就是胤祺的“文化水平”,确切地说是他的“汉化”程度非常低。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是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抚养密不可分的。要知道,孝惠章皇后从小生活在蒙古草原,嫁给顺治皇帝后便久居深宫之中,对汉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蒙古贵族和宫中的蒙古后妃,普遍对汉族文化有着非常抵触和排斥的态度,不仅仅是孝惠章皇后,就连康熙的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亦是如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五阿哥胤祺直到九岁时,才开始接触到汉族传统的文化知识,相较于四五岁便开始学习的其他皇子,胤祺在这方面可谓是劣势明显。以至于后来康熙为了缓解尴尬,特批胤祺可以用满文来回答问题和书写文章。
而这也便成为胤祺的第一个“硬伤”所在。
五阿哥胤祺的第二个“硬伤”,便是他的“相貌”问题。
当然,这不说胤祺长相丑陋,而是相传他在第二次跟随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昭莫多之战”中,面部受了伤,并且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疤痕,直接影响到了其外貌形象。
古代的帝王要君临天下,统御四方,因而也就非常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而胤祺如此明显地“破相”,无疑成为了他的重要减分项,同时也成为了他无法参与“九子夺嫡”的第二个致命“硬伤”。
虽然无法染指皇位,但胤祺终究是以善终收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了皇位,而雍正也随即开始报复宜妃郭络罗氏和九阿哥胤禟。
在康熙灵柩刚刚下葬之际,雍正就开始对于宜妃郭络罗氏羞辱和发难,并将其直接赶出宫去,终雍正一朝,宜妃不仅没有获得任何封号,就连其去世后,雍正还不许其葬入康熙皇帝的景陵之中,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宜妃才得以被安葬。
至于九阿哥胤禟的结局则是更加的悲惨。雍正先是将其发配到西北,之后将其圈禁起来进行了残酷的折磨,雍正四年(1726年),胤禟被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名字也被改为了“塞思黑”,直到五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被重新恢复了身份。
反观同为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的五阿哥胤祺,雍正不仅没有予以任何的为难,反而对其非常尊重,不仅保留了其爵位和待遇,还委以重任。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雍正又以极高的规格将其安葬,并且赠谥号为“温”,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为其立碑刻铭,以示祭奠,而其后代也得到了雍正的善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