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三伏天是一般是小暑和处暑之间,也就是阳历7~8月中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上蒸下煮”的三伏天,气温高,阳气盛,让人感觉酷热难耐,防暑降温成为头等大事。

〔1〕
伏日
宋·刘克庄
屋山竹树带疏蝉,净扫风轩散发眠。
老子平生无长物,陶诗一卷枕屏边。
刘克庄清正刚直,历经五朝,屡遭谗言,多次被闲放,这首诗描写出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
屋山静谧而清幽,四周是一片翠绿的竹树,偶尔有几声稀疏的蝉鸣,打破夏日的沉寂。清风吹拂着回廊,诗人披散着头发,安然入眠。
回想自己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物品,只有一卷陶渊明的诗集安静地躺在的枕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面对阴霾的日子,坚守初心,在孤独中默默坚守,那束破晓的曙光,那朵璀璨的朝霞,必将在不远处悄然绽放。

〔2〕
池畔逐凉
唐·白居易
风清泉冷竹修修,三伏炎天凉似秋。
黄犬引迎骑马客,青衣扶下钓鱼舟。
衰容自觉宜闲坐,蹇步谁能更远游。
料得此身终老处,只应林下与滩头。
白居易晚年生活在洛阳,盛夏时节就会到郊外的避暑。这首诗即描写诗人在三伏天到池边乘凉的情景。
池塘边清风徐徐,泉水潺潺,四周竹林茂密,修长挺拔,虽然正值盛夏三伏天,这里却风清气爽,幽静深邃,就像是到了秋天。
一只黄狗欢快地迎接骑马而来的客人,仆人搀扶着主人下了钓鱼的小船。
诗人自觉容颜衰老,更适宜闲坐,步履蹒跚,也无法再远游四方,预料到自己将会在这里度过余生,与林下的清风和滩头的流水相伴。

〔3〕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王令,北宋诗人,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为推重。这首暑热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夏日的热浪如狂潮般汹涌,清风没有力量将酷暑驱散。落日仿佛长了翅膀,飞上山头,迟迟不肯落下。
人们在酷热中惶恐不安,担忧江海的水量会因此枯竭,上天难道就不担心浩瀚的银河被晒干吗?
高高的昆仑山上,有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一片清凉;遥远的蓬莱仙岛,有不会消失的清风。
如果不能与天下人一同前往,宁愿忍受酷暑的煎熬,也不愿意只身独往那清凉世界昆仑和蓬莱山。

〔4〕
尝瓜二首
宋·杨万里
病骨那禁暑,衰年更作愁。
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
瓜果谁新饷,馋涎小忍休。
金盆井花水,且看玉双浮。
井花水:清晨初汲的水
在这酷热的夏日里,我这多病的身体,怎能承受得住这炎炎的暑气?加上年迈,忧愁也似乎越来越多。
即使有风吹过,依旧还是热。初伏时节刚刚到来,凉爽的秋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幸好有美味的瓜果可以消暑解馋,金盆盛上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放上两块香甜瓜果。看着它们在水中漂浮,仿佛能带来一丝丝清凉。

〔5〕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唐·杜荀鹤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三伏天,禅师悟空上人选择闭门不出,身披僧衣,端坐禅房。禅房四周,没有苍翠的松树和清幽的竹林来遮阳。
修行的真谛并不在于外在的山水环境,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只要能够熄灭内心的杂念,心中就会变得清凉与平静。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只要内心足够平静,即便身处闹市之中,也能感受到清凉的禅意。有何种心境,你就能拥有何种人生。

〔6〕
酒泉子·长忆西山
宋·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
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白猿:相传晋代慧理曾养白猿于飞来峰西的呼猿洞。
画阑:彩绘的阑干。此代指画廊。
时常想起杭州的西山,那里的灵隐寺、天竺山、冷泉亭都曾经留下我的足迹。在这里休憩游玩,哪怕是酷热的三伏天,也感觉清爽宜人,好似清秋。
白猿在树林间嬉戏,不时攀上高树,长啸一声便消失在远方。告别西山之后,多次到画廊观看西山的画图,然而无论画中的景色如何逼真,终究还是缺少了真实山峰的灵秀。
三伏天来临,愿岁月温润如玉,愿你我心静如水,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