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这首《苏溪亭》是戴叔伦的代表作,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戴叔伦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世代幽居草野,享受田园之乐,不入仕途。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隐士或许是闭世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也不关心世界发生了什么。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在古代,隐士多有高才,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时局也很关心,他们只是不愿像世俗中人一样,为了名利而作无谓的争斗。
比如诸葛亮,他就是一位隐世高人,若非天下大乱,他也不会出山去帮刘备三分天下。
而戴家就是这样一个氏族。
戴叔伦少年时就拜著名学者萧颖士为师,有“诸子百家过目不忘”之能,是萧门最出类拔萃的弟子。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杨国忠激安禄山反,“安史之乱”爆发,随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唐肃宗。
次年,永王李璘举兵南巡,李白就是这个时候被招致幕府的,戴叔伦一家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往江西鄱阳。
可是,由于人生地不熟,难以维持生计,所以戴叔伦和哥哥戴伯伦就决定去当官了。
想孟浩然、李白、杜甫一生求官,都落得个穷困潦倒,却无法实现梦想。
而戴叔伦兄弟俩说当官就真的当官了,所以不得不佩服“隐士”的能力,他们是真的很有本事。
戴伯伦官不大,仅仅是做了个县令,但养家糊口是足够用了,而戴叔伦就厉害了,他先是任任湖南转运,后转官涪州督赋、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并加御史中丞,累至容管经略使,成了封疆大吏。
同样作为诗人,这是令李白、杜甫仰望的。
初为官,任转运使期间,戴叔伦还经历了一次大事。
当时他负责押运粮草,正逢叛臣杨子琳谋反,就把戴叔伦给劫持了,想要他押送的全部物资。
没想到,戴叔伦是个硬骨头,顶着杨子琳手中的刀说:身可杀,财不可夺!
杨子琳也被戴叔伦的气势给吓到了,权衡之下,就把戴叔伦给放了,最终戴叔伦因功升职,加授金紫服,封谯县开国男爵位。
待天下太平后,戴叔伦便假病辞官,又回到了乡野之中。
在诗文创作方面,戴叔伦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所以,戴叔伦笔下的山水田园诗都很美。
据史料记载,戴叔伦少而聪慧,舞勺之年便能赋诗,我们今天要讲的对联,就是他年少时所对。
有一次,老师萧颖士带着弟子们去郊游,路过一个叫白店的地方,正好遇见一只白色的公鸡站在高处打鸣。于是,萧颖士即兴拟出上联:
白店白鸡啼白昼
他的弟子们反复琢磨,都无人能对出此联,慢慢的天就暗了下来,太阳已经偏西,正巧他们走到一个叫黄村的地方,一只大黄狗从门内窜了出来,追着他们狂叫。
别的弟子吓得拔腿就跑,唯独戴叔伦灵光一闪,不但没有躲避黄狗,反而转身对着老师萧颖士吟出:
黄村黄犬吠黄昏
这副联对得很巧妙,连萧颖士都拍手叫绝,从那以后他也开始对戴叔伦另眼相看。自然这副联能被传到至今,并被记录在史册之中,就足以说明它很经典,后世许多文人墨客都为其叫好。
戴叔伦笔下还有一首《塞上曲》极为出名: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当时戴叔伦在长安,自“安史之乱”后,李唐国力受损,边境多遭外敌入侵,给百姓带来很多痛苦,因此戴叔伦借这样一首诗,激励那些戍边的战士。
这首诗,和王昌龄的《从军行》遥相呼应,皆是边塞七绝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