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小儿垂钓》为学龄前儿童必读之作,自然也可以说是人人会背。
但是你能想到吗,本诗的作者仅仅是一个唐代的补锅匠。
他叫胡令能,根据《唐诗大辞典》记载,胡令能为唐德宗贞元至宪宗元和年间人士,一直隐居乡野,务农为生,平时靠游街走巷为村民修补锅碗盆缸贴补家用,故人送绰号“胡钉铰”。
李唐这段时间局势相对稳定,甚至有短暂的“中兴”之态,因此连诗歌也相对繁荣,涌现出了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张籍、贾岛、孟郊、韦应物等大批杰出诗人。
天下太平,民间文化就会更繁荣,尤其是唐代人人可诗,所以像胡令能会写诗不奇怪。
不过写得好,又能出名的,却是寥寥。
关于胡令能的才华,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据《唐诗纪事》载,补锅匠老胡有一天干活累了,晚上喝了二两酒后,就早早睡下了。
夜里老胡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飘至他床前,手里拿着一本很厚的古书。他问老胡,你想变得有学问吗?
老胡自然是想的,老头又问,那你能忍受割腹之痛吗?我可不会给你打麻药的?
这话让老胡不明所以,而老胡以为他默认了,拿起一把刀就割开了老胡的肚子,并把那本奇书塞了进去,缝合后白胡子老头就消失了。
等老胡从梦中醒来,发现屋内空无一人,不过顿时变得文思泉涌,从那以后就能赋诗而乐了。
唐时信科学的人不多,这段记载多半也是为了美化胡令能的文采,不可为信。
不过值得一说的是,写诗还真不是学历高、学问大就能写得好的,首先要有那个悟性,对生活细节观察入微,然后落笔才能不凡。
比如,我们再读老胡的另一首《喜韩少府见访》: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这首诗就是胡令能在稍微出了些名后,当地一位姓韩的县官前来拜访时所作。
“少府”是官名,县尉的别称;
诗中的“梅福”为西汉九江郡寿春人,官南昌尉,时王莽篡权当政,梅福弃家隐居。后世关于其成仙的传说甚多,但在本诗中,老胡把他看作是雅士,为敬称。
这首诗的诗风与《小儿垂钓》差不多,皆充满了儿童意趣。
听闻韩少府前来拜访,老胡没来得及换衣服就大笑着迎了出去,但是家里的孩童从没见过当官的,更别说县令的车马,所以悄悄躲进了芦草垛里,静观其变。
就是这样一首朴素的小诗,既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多用典故,读起来却趣味十足。
写诗有时候就像弹棉花,讲究的是一个技巧,有时候越用力,反而越无力。
胡令能的代表作《小儿垂钓》就是如此,仅仅是描述了一个场景,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就足以成为千古经典了。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老胡这一生,仅有4首诗存世,其他的都遗失了,不然他在诗坛的成就会更高。
但通过老胡我们也明白了,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热爱一件事,并能用心去做,慢慢都会取得成就的。
就让我们一起加油,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发扬光大,不求流芳百世,但求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