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品味诗词
–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王绩 《独酌》

02. 诗人介绍
王绩,初唐诗人,“文中子”王通的弟弟,也就是说,他是王勃的叔祖父。
提起王绩,必然要提到酒,因为他有“斗酒学士”之名,比李白还能喝。
原本王绩是隋朝的官员,11岁游历长安就名震京师,杨素请他喝酒,诗惊四座,因此有“神童”之誉。
隋亡以后,唐太宗启用旧臣,遂召王绩入朝,派去的使者刚递过召令,王绩就开口问:在唐为官有酒喝吗?
使者特意将此事报告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特批,准许王绩每日饮酒三升。
三年后,王绩因病罢官,他的弟弟王静就问他:官做得如何,是否快乐?
王绩回答说,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侍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于是王绩就被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王绩病愈后,朝廷再次征召他,听闻太乐署史焦革擅长酿酒,于是王绩就请求任太乐丞,这样就能每天都喝到焦革酿的酒了。
吏部官员觉得王绩这个要求太不合常理,王绩却很坚定地说,如果不能满足我这点要求,我就不回去了。

吏部很为难,于是上报,最终同意了让王绩任太乐丞。
从那以后,焦革就每天都给王绩送酒,他去世以后,妻子接了他的班,依旧每天给王绩送酒。等焦革的妻子也病逝后,王绩就辞官不干,回乡闲隐了。
居家无事,王绩采用焦革酿酒的方法,又参考了杜康、仪狄的酒谱,开始自己酿造美酒,因此写下了《醉乡记》,与刘伶的《酒德颂》齐名。
王绩的人生观向来豁达,淡漠名利,只是爱酒,正如他在诗中所写: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下面我们就深度解读一下他这首《独酌》,看看他在酒中都悟出了什么。

03. 深度解读
“浮生知几日”
人这一生很短暂,放眼历史长河,不过是转瞬之间。
既然如此,还争什么、贪什么,不如潇潇洒洒,及时行乐。
“无状逐空名”
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名与利都是过眼云烟。
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赤条条的什么也没有,百年之后,依旧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走。
看开这一点,人就能活得轻松,烦恼自然远离。

“不如多酿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韦应物曾在他的诗中写: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李白也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可见,酒是个好东西,小酌怡情,让人飘飘欲仙。
“时向竹林倾”
闲饮美酒静听涛,风过竹林万竿斜,优雅的生活如诗如酒,一饮乐开怀,再饮烦恼去,三饮赛神仙。
当然,喝酒要适量,更不能酒后开车,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纵观王绩这首诗,虽短,却很有哲理。一生最长三万六千天,许多人争名夺利,将生命浪费在那些虚幻的追求中。等垂垂老矣,回望过去时才发现,一辈子就像一场梦,就算有再多财富也买不来平静和安宁。
真正的通透,是不做财富的奴隶,能够时时享受生活,乐在当下。许多东西都是够用就好,多是负累,少非不足。
看开这一点,人就轻松了,偶尔小酌几杯,揽清风明月,醉一世长歌,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