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20240723182200403 -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01.

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

人生路漫长,总会有沟沟坎坎,个中辛酸,只能自己慢慢吞咽。

有时候我们是真醉,想让自己忘掉一切,至少求个短暂的安慰。

有时候我们是装醉,使自己看上去糊涂,就会显得别人很清醒。

听说过一个很可爱处世哲学,做痛苦的人,不如做快乐的猪。与其清醒着憔悴,不如糊涂着舒坦。

所以酒是个好东西,一醉解千愁,再醉忘烦忧。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人若活得太精明,就是对自己的残酷,凡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非是对邪恶的纵容——猫头鹰如是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无为是一种境界,不操不该操的心,不做不该做的事,但凡能让自己躲个清净,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

因此今天我们读一首苏东坡的词。

20240723182201184 -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02.

有人说,苏东坡的词里,装着每个人的人生,读懂了他的故事,也就读懂了自己。

公元1069年,33岁的苏东坡结束了三年的守孝期,回京述职。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开始变法,朝廷的天变了,早已不是他20几岁时见到的模样。

就连欧阳修、司马光在内的许多重臣,都因反对革新而被排挤出京,而因苏洵的关系,他早已被烙上“旧党派”的烙印。

当然,此时的苏东坡连自己也这样认为。

于是,公元1071年,苏东坡上表谈论新法的弊端,王安石十分愤怒,就暗中指使御史谢景在宋神宗面前陈说苏东坡的过失。

实际上,“熙宁变法”幕后真正的大Boss正是宋神宗,与王安石较劲就等于和皇帝较劲,这是苏东坡没有意识到的。

20240723182202853 -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苏东坡见势不好,便自请出朝,任杭州通判。在那里,他度过了潇洒而又惬意的3年。

公元1074年,形势再变,苏东坡被一纸调令调往密州任知州,表面上是升迁,但他内心是极其不乐意的,所以自称是“备员偏州”。

尤其一到任就遭遇了蝗灾和旱灾,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百姓“剥啮草木啖泥土”“流殍之余,其命如发”,逃亡、弃婴者随处可见。

这一切都让苏东坡感到“力所无如之何者多矣”。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词,就是作于此间。

20240723182203323 -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03.

醉醒醒醉。凭君会取这滋味。

浓斟琥珀香浮蚁。一到愁肠,别有阳春意。

须将幕席为天地。歌前起舞花前睡。

从他落魄陶陶里。犹胜醒醒,惹得闲憔悴。

苏轼《醉落魄 · 述怀》

苏东坡刚到密州时,已经38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此时他还没有经历“乌台诗案”的磨砺,内心很有豪情壮志,希望能一展抱负。可事实是,王安石虽然在这一年被罢相,但很快就又官复原职,变法依旧在推行。

从当时的情况看,只要王安石不下台,苏东坡是断然难回京师的。

这也是让他不快的地方,因此常借酒消愁。好的一点是,苏东坡从不耽误正事,他任知州期间,先是抗旱灭蝗,后又除暴安良、兴修水利,还曾收养过弃婴,十分关心百姓疾苦,也深受百姓爱戴。

换句话说,他在密州的政绩,要比在杭州时突出。

问题在于,实事干得多,好处捞得少,朝堂之上是革新派的天下,不遭受弹劾,苏东坡已经深感万幸。

这些都是让苏东坡苦恼的原因,但他骨子里是一个豁达之人,总能自我安慰。比如这首词,就是他的纾解之作。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

20240723182204143 -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04.

词之大意可解为:

醉酒后变得清醒,清醒后再醉去,如此往复。如果你和我有一样的经历,你就会懂这种感觉;

琥珀色的美酒早已斟满,上面漂浮着一层泡沫。酒入愁肠,恍惚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所有的烦恼都抛之脑后;

我把帐幕当作房屋,把天地当成被褥,在花前饮酒,喝醉后就倒在花丛中酣睡;

人生要及时行乐,在落魄中寻找欢愉,与其清醒着憔悴与惆怅,不如就这样放浪不羁,酒醉心欢。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的人生才有了蜕变,但开阔的心境是与生俱来的。通读苏东坡的一生你会发现,无论日子多苦多艰难,他总能在低谷中找到方向。

这是十分让人佩服的地方,良好的心态也成就了“千古第一词帝”。

20240723182206103 - 苏东坡醉酒后,填词一首,比清醒时,把人生看得还通透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人有时候需要让自己醉一场,装一次糊涂,太过于清醒就是对自己的惩罚。

只要,你学会调整自己,不耽误该做的事,偶尔放纵一回又何妨。

活得小心翼翼,谁都会累,我们常说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正是苏东坡这种可上可下的状态。

因此,这是一首好词,值得反复去读去品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评论 抢沙发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国学谷为国学爱好者提供、国学常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国学经典内容阅读及解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