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者,其中李白被称之为“诗仙”,杜甫被称之为“诗圣”,而李白和杜甫也被合称为“李杜”。而为了区别唐代的另外两位李姓和杜姓优秀诗人,后人把李白和杜甫称为“大李杜”。
这两位诗人都以其出色的才华吸引了不少的崇拜者,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粉丝”。
其中杜甫有一位崇拜者,因为过于迷恋他的诗歌而做了一件很疯狂的事情。
根据冯贽在《云仙散录》中的记载:因为迷恋杜甫的诗歌,他把杜甫的诗歌一篇一篇全部烧掉,然后把烧好的纸灰都收集起来,每天早上舀出三勺来,拌上蜂蜜一起吃。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找他,看到这一幕,很迷惑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这样他就可以写出跟杜甫一样优秀的诗作了呀,朋友听完都哈哈大笑起来。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方法真的有效,这个“粉丝”后来果然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诗人,写出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他就是晚唐著名诗人——张籍。
张籍的诗歌语言通俗,简练而自然,多为描写当时的社会情况,反映人民疾苦之作。他与当时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齐名,后人把他和王建一起称为“张王”。
夜到渔家
【作者】张籍 【朝代】唐代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诗人开篇就写出了渔家的住宿情况:渔民因为方便每天出海捕捞,就住在江口岸边简陋的房子里,遇到涨潮之时,江水上涨直接就漫过了柴门。
“柴扉”即用柴所做成的门,这也反映出了当时渔民生活的贫穷和不易。
在等待主人归家之际,行人百无聊赖只能观察一下渔家周边的环境来打发这漫长的等待时间。只见竹林幽深,曲曲折折的小道向远处延伸出去,夜越来越深了,明月当空,依稀可见江上渔船越来越少,渔民都陆陆续续归家了。
此处的“钓船稀”刚好与“主人犹未归”形成一个呼应,更加深刻地反映了渔民捕捞的辛苦。
看着此处清冷凄清的场景,行人不由得更加热切盼望渔家主人早点回来。这时,他突然看见远处有渔夫在寻找泊船的沙岸,一阵风吹来,吹起了他身上披着的蓑衣。也吹动了诗人内心的欢快。
这首诗,诗人用了简洁通俗的语言来描写了渔夫的捕捞之艰辛,反应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同情;同时又用欢快活泼的语言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对渔民深深的情感。
后人对张籍这首诗的评价也很高,据《古欢堂集》所记载,清代的田雯曾这样评价过“名言妙句,侧见横生,浅淡精洁之至。”